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幸福家园”绘就生态富民时代画卷

2025年08月04日 09:45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8月4日电(记者 赵莹莹)2025 年,中国绿化基金会迎来建会 40 周年华诞。为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40载发展历程,基金会聚焦重大标志性项目、重要公益合作伙伴等,生动诠释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公益绿化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

200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发起“幸福家园”生态扶贫项目,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十元种下希望树”的小额捐款模式筹集善款,在中国西部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种植经济林,改善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困难家庭收入,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18年来,“幸福家园”项目在宁夏、甘肃、辽宁、广西、云南等多地种植或养护沙棘、枸杞、石崖茶、古茶树等经济树种共2044万余株,绿化荒山16万亩,援助家庭3.8万户,先后获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优秀案例、第十一届母亲河“绿色项目奖”等。

项目落地赋能新希望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夏被风沙裹挟,广袤土地在狂风中失去生机。

“我小时候,风一刮起来,嘴里都能尝到沙子的咸涩味。”中卫市海原县四营村村民张武对此记忆犹新。当年,迫于这般恶劣的生存环境,他和村里的长辈们一样,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异乡寻找生计。

自2015年起,“幸福家园”项目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在固原市原州区援助困难家庭种植枸杞。随后项目扩展到中卫市海原县,恰似一缕春风,为这片土地带来转机,也为张武的人生开辟了新的可能,让他重新拥有了留在家乡生活的选择。

“枸杞种植当年就有收益,经过3年养护,收入大幅提升。当时在我们村,枸杞经营收入占到了人均收入的70%。”张武回忆说。

取得初步成果后,“幸福家园”项目决定将枸杞作为重点资助推广树种,以当地合作社为依托,在多个地区广泛种植。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辐射宁夏固原、中卫、吴忠三市六县,提供苗木约958.1万株,栽植枸杞41732亩,惠及6207户家庭。

1

“幸福家园”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明确,不仅要关注产业、经济、生态等,还要同步推动人才、文化等软实力提升,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血液。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布着许多百年树龄的古茶树。“幸福家园”项目针对古茶园土壤氮磷钾缺乏、植株长势弱等情况,对古茶园进行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对贫弱茶树进行复壮,复壮率达95%。2022年,“幸福家园”项目在当地种下首批1.5万株茶树,以延续优质的古茶树种质资源。

如今,受益农户不仅成为枸杞、沙棘、茶树等种植养护能手,更在项目的扶持下逐渐将成果延伸到更多领域,展现了项目综合效益。

效益显现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一眼望去,全是荒地、黄沙,没有一点生活的样子。”十几年前,何成兰作为生态移民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几乎是她对过去生活的唯一记忆。

直到2018年,何成兰成了“幸福家园”项目定点扶持对象。一年年过去,村里枸杞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环境变好了,经济也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人都渐渐回来了。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合力,更深层的社会变革孕育而出——“幸福家园”项目为乡村带来了多元发展方向。

以宁夏枸杞种植为例,“幸福家园”项目利用平台优势,选取优质树苗扶持村民发展经济林,并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当地枸杞产业的产值,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营销”全链条格局,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在宁夏,“幸福家园”项目带动的6207户家庭中,建档立卡户年均增收从2015年3200元提升至2024年的1.8万元,其中枸杞产业贡献率超60%,部分核心产区农户通过“种植+务工+电商”模式,年收入突破10万元。

此外,该项目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孵化了一批会技术、能经营的合作社,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项目在宁夏创造的3.2万个季节性岗位中,40%为妇女、老人及轻度残疾人,社会效益显著。

绿色版图持续扩张,希望如嫩芽般在云南起伏的茶山上尽情舒展。

“幸福家园”项目创新引入“古茶园养蜂”立体生态产业模式,企业向农户捐赠标准化蜂桶,构建了“古茶园原生蜂蜜”的稳定产销链条。

截至目前,古茶树保护复壮株数2320株,参与农户462人;2024年认领捐赠古茶树保护参与20人,共认领100株,每株1500元。

曾经荒寂的村庄,正被新生的希望点亮。2024年12月20日,“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荣获CSR环球创新榜之“乡村振兴创新先锋项目”奖。

机制创新探索成功模式

在宁夏中宁县隆源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更回的手机屏幕上,采摘、包装、运输等各种用工信息不时闪烁。

2019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为合作社提供5万棵优质枸杞苗,栽植200多亩。截至2024年,合作社种植和管护枸杞面积已扩大到5000亩。采摘季时,每天需要五六百名工人。

“幸福家园”项目负责人介绍,“公益机构+捐资人+政府+农户+合作社”五大主体融合,巧妙地串联了政府政策导向、公益组织的使命、企业及爱心公众支持、农户的实践经验以及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形成了一股强大合力。

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公益机构,保障项目流程规范、进展透明,制定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标准。同时,基金会定期在官网公开项目信息,并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情况。这种开放透明的做法不仅增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也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基础。

政府在项目中注重引导和政策支持。一些省市将项目纳入当地发展规划。项目构建了包括淘宝公益、支付宝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多个平台在内的公益平台矩阵,吸引了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参与。

2

在项目带动下,传统种植户逐步转型为技术种植户。500余名农户考取“枸杞种植师”证书,200余人通过电商培训成为“新农人主播”。同时,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分散种植+集中管理+统一销售”闭环,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升级的链条持续延伸。在宁夏,中宁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龙头企业开发出枸杞籽油、芽茶等十大类100余种产品;在甘肃通渭,1.66万户困难家庭通过栽植大果沙棘脱离贫困;在云南,古茶树得到有效管理和复壮保护,农户通过兴办民宿、发展生态旅游,吃上“生态饭”。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度小满达成合作,在宁夏中宁县捐种3万株枸杞苗,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增绿致富,实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中国绿化基金会将为更多社会人士搭建平台,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