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足迹>魅力核电

秦山春晓|硬核实力竞逐清洁能源标杆

2025年08月04日 10:58 分享到: 

近日,在中国核电、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下,由嘉兴市委宣传部、秦山核电主办,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部分媒体共同启动了“秦山春晓——中国核电人40年的求索之路”融媒体采访行动。

“我们从秦山出发,挖掘强核报国的感人事迹,以融媒体形式再现中国核电人的创业足迹和心路历程。张初明说。

讲述人:张初明,中国首批核电操纵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聘任专家、山东核电有限公司首席核安全专家,曾任山东核电副总工程师。作为秦山核电站1991年首次并网时的主控操纵员,在海阳核电见证、推动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的创新历程。

图片

黄海之滨,山东胶东半岛南部,是海阳核电的所在地。海天相接的壮阔景色中,银灰色的核反应堆矗立在海风中,仿若威严的巨人。

这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自2018年首次并网以来,这个世界首批三代核电项目,在我国核电人的汗水浇灌下,已安全发电超1000亿千瓦时,并创造了单一核电基地供热能力世界纪录,持续探索着清洁核能的更多可能性。

2006年,我国做出了引进第三代非能动先进核电技术,高起点实现核电自主化发展的战略决策。自此,山东海阳核电和浙江三门核电一起肩负起这个光荣使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我国核电自主化。

站在海阳核电观景平台上,张初明的目光中满是骄傲,40多年的核电一线工作,他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

“中国发展核电事业的每一步都很难,但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在张初明看来,核电事业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图片

1►肩负三代核电发展使命

在海阳核电之前,中国的核电版图上从未有过山东的位置。曾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几经波折的项目,这片偏远的荒滩,竟能成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柱之一。

张初明介绍:“秦山核电站奏响的‘报春曲’,吹开了我国核电建设的大幕。”东部沿海地区迎来了一批批考察队,海阳也正是在那时进入专家们的视野。

1983年,一支核电选址队伍穿越胶东沿海的荒岭荆棘,最终圈定了海阳市邵家庄村南侧的一片滩涂,这里凭借“背山面海、无地震带、人烟稀少”的优势,成为山东第一核电厂选址。

不过,彼时中国核电的热潮聚焦于广东与浙江,这个厂址被长久封存在规划蓝图中。1995年,山东面临电力趋紧、过度依赖外省电煤的困境,重启海阳核电的呼声再起,却因种种原因依然搁浅。

2004年,国家电投、华能核电、中国核电等6家企业合资成立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继续推进海阳核电项目。同年,三门核电项目筹备处成立,一支来自“中国核电摇篮”秦山核电站的“先遣队”,迅速进驻三门。

历史的转折点降临在2006年12月16日,山东海阳、浙江三门同时起跑,开启了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破冰之旅。

“发展三代核电是大势所趋,引进AP1000技术,体现了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坚定决心。”从秦山“转战”海阳,张初明对这一历史时刻记忆犹新。

刚诞生的海阳核电,既要快速吸收国外技术,还要承担起推动中国核电自主化、带动科研制造升级的重任,困难可想而知。

图片

每当攻坚克难之际,张初明总会想起1991年12月15日的那个凌晨。0时15分,当华东电网调度指令抵达秦山核电主控室,正是他作为主控操纵员,按下了并网发电的启动按钮。“在秦山核电的19年就像是‘深山修炼’,此刻就是‘出山解难’。”张初明感慨道。

每一个离开秦山的核电人,带走的不仅是技术、经验,更是融在骨血里的那股劲儿——不认输、不退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张初明语气坚定,“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我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这种精神,在一代代核电人中薪火相传。现任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邹家懋同样是从秦山核电走出的骨干。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他在现场巡查时,依然忍不住上手,过去在海阳核电的维修现场,总能看到他指导新人的场景,“要把那份严谨细致、高效务实,原原本本教给年轻人!”正是这份“老带新”的生动实践,保障着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如今,这片曾经沉寂的海滩,已成为中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能源保供的坚强堡垒。海阳核电不仅以我国首批三代核电项目载入史册,其开创性的核能供热工程,更温暖着千家万户,成为清洁供暖的标杆。  

2►开启核电产业逆袭之路

海阳核电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每一个环节都很不容易。

图片

筹备5年,2009年9月下旬,海阳核电首个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核电站正式开工。然而,作为首堆工程,随即迎来了一项项严峻挑战:AP1000主泵问题成为进度的瓶颈,国家能源局成立专项工作组亲自协调;AP1000革命性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与我国以往的技术体系存在代际鸿沟,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最难的就是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中国核电核心能力的自主化,这需要学会制造三代核电的相关设备。”张初明解释。

回望建设初期,AP1000这座技术高峰上的关键堡垒——主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都依赖进口。然而,海阳核电团队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不仅要让核电站成功运转,更要彻底吃透技术原理、掌握设计精髓,最终实现国产替代。

海阳核电在推进国产化与确保项目整体进度之间艰难寻找着平衡点,这份坚持也结出了硕果。张初明算过一笔账,按设备投资额计算,海阳核电1号机组国产化率为36%,到2号机组已跃升至63%,“通过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攻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图片

AP1000技术引进、消化过程中,我国各核电单位通力合作,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成功实现了核电机组关键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涵盖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汽轮发电机组等核心领域,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如今,依托海阳核电项目,山东已崛起一座核能产业新城,带动了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两个省级园区以及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的发展,形成了以海阳核电为中心,辐射全省,集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

今年4月,三门核电三期工程采用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而海阳核电二期、三期则采用了国产化CAP1000三代核电技术。

从AP1000到CAP1000,一个字母之差却有巨大差别。“多的一个‘C’就是‘China’,这是我们中国自主创新成果,海阳核电扛起并完成了发展三代核电的使命!”张初明眼中噙着自豪的泪水。

几度寒暑,几番淬炼。海阳核电、三门核电不仅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更完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孵化器和跳板。

展望未来,一条核电产业逆袭之路,还在加速铺展。

3►全力打造清洁能源标杆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作为山东“首核”,海阳核电一直在探索核能供热,落实“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

图片

2019年冬,“暖核一号”一期“园区级”核能供热工程投运,实现向周边70万平方米范围内供热,这是国内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

当地居民在暖意融融的屋内,享受着稳定可靠的核能供热时,山东核电人顾不得“喘口气”,紧接着开始攻关“暖核一号”二期“县域级”核能供热工程,目标是把供暖范围扩大到近500万平方米。

2021年11月,“暖核一号”二期工程投运,让海阳市区实现了从传统的燃煤取暖向核能清洁供暖的“无缝切换”,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零碳”供暖的城市。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为世界最大热电联产机组。

2023年,“暖核一号”三期“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投运,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成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供热工程,项目合计供暖面积达到1250万平方米。

数据显示,较核能供热前,海阳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4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下降13.7%;乳山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8.7%,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下降12.8%,为我国冬季清洁取暖提供示范样本。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供暖上的应用,既温暖了千家万户,又守护了碧海蓝天,还为核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张初明大步向前走去,不远处黄海的浪花奔涌向前,就如同点亮城市的电流、驱散寒冬的暖流。

核能在胶东大地描摹出一幅绿色长卷,不断拓展着应用边界。在这片山海之间,我国核工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向世界递交了一份绿色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编辑:刘乙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