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记者观察 | 翻越心中的“浪浪山”
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席卷银幕,豆瓣8.6分、票房突破5亿元的成绩不仅刷新了国产二维动画口碑和票房的纪录,更在社交媒体掀起了一场关于“平凡人英雄主义”的深刻讨论。这部由《中国奇谭》原班人马打造的衍生电影,以《西游记》中四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边缘小妖为主角,讲述他们假扮唐僧师徒踏上取经之路的荒诞故事,却精准戳中了无数当代“打工人”的内心,为“沉默的大多数”书写了一部属于他们的精神史诗。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永不过时。影片通过“无名者叙事”直击时代痛点:小猪妖因刷锅太认真擦掉“大王先祖题字”遭追杀,蛤蟆精对工牌编号“9981”的执念,群妖通宵赶制形式主义陷阱……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却让无数观众在影院里会心一笑后又陷入沉思。在传统神话故事中,人们习惯了仰望那些拥有通天彻地之能的英雄,却很少关注那些同样在努力生活的占更大比例的普通人。《浪浪山小妖怪》让普通大众在虚构叙事中照见真实的自己,这种对生活本质的提炼与升华正是其破圈的关键。
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对人民生活的真诚观照。《浪浪山小妖怪》的破圈,源于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精准捕捉。社恐的猩猩怪喊出“我是齐天大圣”,映射内向者的自我突破;黄鼠狼精从话痨到沉默的蜕变,揭示职场新人的身份迷失;小猪妖“考编三年未果”的遭遇,更是当代青年生存焦虑的缩影。影片结尾,村民为小妖们修建的“无名庙”楹联是“恩从善念起,德自好心来”,不仅是对平凡善意的最高礼赞,更完成了从个体命运到群体精神的升华,这更是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是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密码。影片通过“草根取经团”的冒险,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名著《西游记》的经典符号转化为当代青年共鸣的成长叙事,既关注了当代青年的生存焦虑,更让观众以“剧中人”身份置入影片中,找到精神依托的坐标。当小猪妖喊出“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它不仅是角色个体的觉醒,更折射出Z世代对“被定义人生”的反抗。当四妖明知不敌仍为救孩童挺身而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恰是时代对“平凡英雄主义”的回应。
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求也与时俱进。《浪浪山小妖怪》的破圈再次证明:在竞争激烈的影片市场,艺术创作者要始终深谙“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咀嚼透、消化完,才能创作出一个个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荧幕形象,才能让作品创作者与观众在相互启发中翻越一座座“浪浪山”。(本报记者 刘喜梅 实习生 聂婧)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