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谱
郭征:青春热血铸丰碑
新华社南昌8月19日电 题:抗日英烈郭征:青春热血铸丰碑
新华社记者陈柱佐
“郭征同志带领部队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赤胆忠诚、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我们将他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勇毅前行的实际行动。”近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吸引近百名干部群众参与,讲到郭征烈士的事迹时,现场的人纷纷为之动容。
郭征,原名郭辉勉,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省泰和县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郭征父亲郭尚球曾任沙村区大冈乡中共支部书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郭征加入儿童团,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7月,16岁的郭征到赣西南红军干部学校学习。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郭征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完成任务积极坚决,遵义会议后,任九军团司令部侦察通信科科长。
1937年1月,郭征进入抗大学习。同年8月毕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侦察科科长,随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39年2月,郭征等7名干部奉令到冀中地方武装高士一的五路军参加改编。临行前,他说:“伙计们,我们都是长征过来的,这次组织上派我到五路军去改编,又要进行新长征了,要前进,我就干脆改名为郭征吧。”
站在一旁的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听后高兴地说:“好!有勇气,我赞成。”
1939年4月23日,日军炮击河北省河间县齐会村后发起进攻,八路军第七一六团第三营被包围在村内。齐会战斗中,任一二○师独立一旅参谋长的郭征和旅首长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取得歼灭日军700余人的重大胜利。战后,贺龙师长对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说:“要给郭征这个江西伢子记功。”
1939年9月25日上午,河北行唐县陈庄前线硝烟弥漫。驻守在正定、无极、行唐和灵寿等地的1500余名日伪军,企图打开进攻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通路。面对日军“牛刀子战术”,郭征协助旅首长巧妙设伏于冯沟里。战斗最焦灼时,郭征指挥的二团如磐石般顶住日军多次疯狂冲击,为全歼敌军赢得宝贵时间。
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歼敌1200余人,只剩下残敌占据的最后一个高地。29日黄昏,我军向敌人发起了总攻,激战中,郭征胸部和头部中弹负伤,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5岁。为了纪念在陈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旅部在驻地召开追悼大会,郭征的遗体安葬在河北省行唐县秦台村。
虽然郭征仅仅走过25年短暂的生命历程,却在烽火弥漫的抗日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1985年,郭征烈士魂归故里,他的骨灰迁回家乡,安葬于江西省泰和县冠朝乡(今冠朝镇)大冈村的苍松翠柏之下。
2024年6月,大冈村启动了4条道路的修建工程,老百姓践行郭征的闯劲、韧劲精神,齐心协力克服困难,4个月后,崭新的水泥路全部顺利贯通,为村庄铺就了致富的坦途。
今年清明,村民郭昌松前往郭征烈士墓前,清扫灰尘,擦拭碑石。他凝视着墓碑,缓缓说道:“这方石碑守着的不仅是烈士忠骨,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