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团场播下“金豆子” 经济增收结硕果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近年来尝试发展果园种植,但因投入成本高、成活率偏低,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较大压力。在陆续试种棉花、玉米、小麦等十余类作物均未能实现理想产量后,唯有油莎豆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在贫瘠土壤中仍能良好生长,亩产量可达500公斤。截至2025年7月,该作物种植面积已扩展至10万亩。油莎豆具备抗逆性强、适应面广、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成为生态脆弱地区推动生产、生活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资源,兼具油料、粮食和饲料多重用途,有助于高效开发利用边际土地。其种植不仅提升了农民收入,在保障油脂供应的同时,地上茎叶还可作为优质饲草,缓解南疆沙区饲料资源短缺和草畜矛盾,为兵团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在固沙防风、减轻风蚀、改善生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优选油莎豆 培育新增长点
尽管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但大豆、植物油及蛋白饲料仍高度依赖进口,产业短板亟待弥补。油莎豆作为替代作物,表现出显著优势。单位面积所产优质食用油相当于4亩大豆或2亩油菜的产出,是高端植物油加工的重要原料。榨油后每100公斤豆粕可提取50公斤淀粉,进一步加工又可产出40公斤饴糖,后续还可酿造25公斤高度白酒,剩余渣料仍可作为优质饲料。油莎豆产业契合绿色农业理念,其加工产品具备绿色食品特性,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并加强市场培育,将有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攻坚克难 把握发展机遇
作为兵团新兴城镇,五十四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蒸发量大,年均10级以上大风超过110天,土壤风蚀严重,农作物生长环境较为恶劣。在多次尝试传统作物及果园种植效果不佳的背景下,团场转变思路,将油莎豆确定为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推进规模化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并积极构建绿色农业循环体系,成立专业合作社,邀请北京农林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及石河子大学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合作建立油莎豆产业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榨油、酿酒、饲料生产、养殖、屠宰、冷链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企业+大户+合作社+实体”的经营模式,有效带动职工增收。
立足兵团 惠及长远
油莎豆产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土地利用率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在沙区条件下的高效生产。该团采用的“冬小麦+油莎豆”两年三季种植模式,科学管理使单产稳步提升,亩产值约4000元,纯收入达1900–2000元,为玉米种植收益的1.5倍。职工实际种植反馈显示,亩利润可达1900元。
社会效益同样突出。油莎豆种植由最初2000亩扩展至10万余亩,其中3000亩为育种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莎豆单体示范种植区。自2019年起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及节水灌溉,并引进企业在当地建厂加工,推动产业集聚与人口稳定,增强了区域发展活力。
生态效益持续显现。在多种作物试种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油莎豆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种植不仅向沙漠推进7公里,有效抑制土地沙化,还提高了土壤肥力与持水能力,降低地表温度与蒸发,改善区域小气候。大风天数减少至每年51天,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0%,植被恢复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多方协同 展望未来
尽管油莎豆用途多样、加工潜力大、应用领域广,但目前产品仍以初级为主,多功能效益尚未完全释放。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要求,将油莎豆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畴,有望将其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兵团应通过提升机械作业水平、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研发高效加工技术,持续完善全产业链条。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作物结构,扩大油料种植,将油莎豆纳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在牧草与油料补贴、绿色认证、农机及加工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机械研制与深加工研究,开展技术培训与政策扶持,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融合,促进油莎豆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边际性沙地和荒地资源,建设生态、高产、优质的油莎豆功能示范区。(石河子大学 王旭哲)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