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大家谈
于科技创新中坚守长期主义
从倒水到调酒、从煮米粉到做煲仔饭、从搬箱子到分拣快递……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登台亮相,各家人形机器人不再满足于炫技,而是开始“着手”干活。
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人形机器人不再“冰冷”,而是变得有温度,正在成为人们的“好帮手”“好伙伴”。今年春晚“扭秧歌机器人”爆火出圈,同款机器人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以6分34秒40的惊人成绩,勇夺田径赛1500米金牌,创造了该项目的首个世界纪录。这背后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及其团队究竟做对了什么?怎样才能打开科技创新的成功密码?答案就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王兴兴从19岁起开始做机器人,没有设备,就用手工小钻头、锉刀和剪刀;没有资金,就买9块钱的零件,找没人要的边角料。最后,他只用200块钱,就“手搓”了一个小的双足机器人。之后许多年,王兴兴一直深耕机器人研发,由于长期工作,他的手指头伸出来都是变形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看好,他从未放弃。成立公司之后,王兴兴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改进迭代,这才有了春晚舞台上机器人穿着东北花棉袄扭秧歌的精彩画面。事实上,所有的科技创新都不是空中楼阁,每一次突破都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上,只有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扑下身子钻进去,才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无论是“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还是探月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离不开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成果的积累,离不开持续投入的战略定力。从实验室的微光,到产业化的星火,再到改变世界的燎原之势,每一步成功都是对长期主义的注解。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触动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心。实现科技的弯道超车,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沉下心来加油干。科研工作者要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企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树立长期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则需注重基础理论和前沿科技教育“双管齐下”,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政府则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多方主体共同发力,通力合作,才能够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尊重科学规律,跨越重重难关。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磨砺,每一次坚持都是向成功靠近的一步。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