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奋斗华章·委员风采
奋斗华章·委员风采丨邵金华:书写“中国智造”的时代答卷
邵金华(右)与同事讨论研究产品工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邵金华
江苏省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7月29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苏省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金华成为此次受表彰的百名代表之一。
邵金华坦陈,在众多他刚创业时就已誉满天下的获表彰企业家面前,他只能算是“小字辈”。但不少行业大佬,都对邵金华和海斯凯尔竖起了大拇指。
为创新者撑起 “法治盾牌”
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台上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邵金华的思绪飞向2014年那个深秋的夜晚。那是海斯凯尔发展历程中的至暗时刻。
“一份来自国际巨头的专利诉讼传票,提出了足以让当时还在初创期的海斯凯尔陷入绝境的要求。”邵金华清晰地记得,当天,研发团队办公室的灯亮了一整夜,有人红着眼眶说:“要不就算了?”但更多人攥紧拳头说:“这官司得打下去!”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肝病早期检测有着巨大需求。海斯凯尔依靠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和关键部件,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产品空白,所生产的高端检测设备可以无创、精准、便捷地实现肝纤维化诊断。但海外巨头在该类产品上的全球垄断也同时被打破,便以专利侵权为由将海斯凯尔告上法庭,同时递出合资收购的橄榄枝。
“作为一家当时成立仅3年多的民营企业,跟国际巨头打知识产权官司,我们甚至做好了被拖垮的准备。但不服输,同样是海斯凯尔的基因。”邵金华表示。
直到2019年年底,迎来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胜诉判决的那一刻,邵金华和伙伴们一起潸然泪下。
值得一提的是,该判例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典型案例。在邵金华看来,海斯凯尔的胜诉,不仅是一个案件的胜利,更坚定了企业家们的信心——当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突破中遭遇不公时,背后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整套法律体系支撑。
这份底气现在更足了。
成立15年来,海斯凯尔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600余件,在先进光学系统、先进声学系统和智能成像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让创新成果跨越“最后一公里”
海斯凯尔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限定经营者所有制形式、区域标准不统一……这些长期被民营企业诟病的问题,使其在跨省域推广产品时,普遍面临“重复审批、多头备案”的困境。
“完成从0到1的技术突破固然不易,但打通市场落地‘最后一公里’更是困难重重。2012年,当我们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设备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证书时,以为能迅速推向全国。但现实给了我们一记重击:一个创新技术要在医院开展应用,就需要在每个省单独申请物价收费。有的地方物价审批,需要跨部门跑十几趟,历时数年才完成。”邵金华回忆。
因此,业界呼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声音一年比一年强烈。
为更好发挥和巩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党中央多次就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国家医保局自2021年起陆续编制印发多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海斯凯尔的几款创新设备被纳入“创新医疗技术”项目后,有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一次备案、全域通行”,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这种变化在基层医院尤为明显。上个月,邵金华去山东一个县级医院调研时,院长感慨道:“以前想引进你们的设备,没有物价,基本不可能。现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纳入了新技术,我们就可以很快在临床参照开展了,本地患者不用再跑到北京上海去做新技术检查了。”
邵金华深刻体会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让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直通车”,是让亿万百姓共享科技进步的“连心桥”。
让“中国创新”既有高度也有温度
“我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表彰大会上,邵金华坐在行业前辈中间,更清晰地感受到“建设者”三个字的分量。他说:“作为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我们这代人既受益于国家对创新的重视,也肩负着让技术惠及更多人的使命。”
现在,邵金华的目标是继续带领团队在肝癌、胃癌、肺癌等我国高发病率癌症的早期诊治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就在上个月,海斯凯尔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了临床应用,帮助一位早期胃癌患者实现了早期发现和微创治疗。该显微内镜是目前全球最尖端的光学诊断技术之一,可通过内镜钳道伸入人体内部对组织放大1000倍,实现细胞层面在体实时观察的无创“光学活检”。
也有人问,海斯凯尔未来的目标是什么?邵金华的答案是,不只是成为国际领先的医疗装备企业,更要成为“中国创新”的一个缩影:展现中国技术的高度,传递健康中国的温度。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