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奋斗华章·委员风采
奋斗华章·委员风采丨刘百奇:逐梦苍穹,向天图强
谷神星一号(遥一)首飞前,刘百奇在对箭体各系统进行检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百奇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5月19日15时38分,山东附近海域,一道耀眼的光芒划破碧空,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顺利将“天启星座”一期第34到37星共4颗卫星送入高度850公里、倾角45度的近地轨道。
本次任务是星河动力航天取得的第19次发射成功,也是谷神星系列火箭第6次为“天启星座”发射组网卫星。
在发射现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百奇向身后的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积力于细微,破壁向苍穹
7月29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刘百奇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谈起这一荣誉,刘百奇难掩激动和兴奋:“这一称号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肯定。”
从产业元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已走过10年。10年间,6家民营火箭公司实现入轨,几十家卫星公司成功发射卫星;2024年、2025年,商业航天产业连续两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下半年,国家星网和千帆星座进入规模化组网阶段。
“作为一名航天人,我特别珍惜国家向民营企业开放商业航天的政策机遇。”刘百奇告诉记者,星河动力在2018年成立之初,便定下自主研发的目标,火箭总体设计、发动机研制、控制系统开发甚至发射支持设备,均由团队独立完成。此后,刘百奇带领300人的研发团队,扎根实验室与生产车间,致力于技术创新。
积力于细微,破壁向苍穹。7年间,刘百奇带领星河动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今日,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已成功完成19次发射,将8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两个“首次”的背后
谈起星河动力创立7年来的历程,两个“首次”让刘百奇刻骨铭心也记忆犹新。
第一个首次:首飞。2020年9月26日,谷神星一号被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星河动力成立后研制的首枚火箭,整个团队都憋着一股劲。但刚到发射场,第一个考验就来了,在进行气密检查时,团队发现火箭密封失效,这直接关系到发射安全。
“当头来了一棒,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蒙了。”紧张之后,团队立刻分析原因。连续7天,研发人员几乎没合眼,翻遍了所有的设计图纸,核对了每一个生产数据,最终找到了故障点,然后更换部件、重新测试……40天后的11月7日,谷神星一号终于迎来发射时刻,这也是中国民营航天首次挑战500km太阳同步轨道发射。
在测控大厅里,刘百奇紧盯着屏幕。当火箭点火升空,一句句“飞行正常”传来,直到卫星平稳分离,发射中心宣布“任务圆满成功”时,整个团队瞬间沸腾。“有的人哭了,有的人拥抱在一起,我当时也红了眼眶……那一刻,我知道我们这条路走对了!”刘百奇说。
第二个首次:首次失利。2023年9月21日12时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倒计时归零,火焰喷涌而出,30多吨重的箭体腾空而起。这是谷神星一号的第10次发射。
“67.5秒后,我们都觉得这次要稳拿‘十连胜’时,火箭一级姿态突然失稳,发射任务宣告失败。”刘百奇回忆,“当时,看着大屏幕上的火箭滑落天际,心头涌起从未有过的失落。”
刘百奇带领团队分析遥测数据、勘察残骸现场,3天内梳理出了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终于,我们用了23天时间完成了故障归零,75天后就实现了谷神星一号的复飞。”
正是这样的韧性,让星河动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缩越短。近日,刘百奇在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目前,星河动力正在研发更大、更强的智神星二号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其基本构型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0吨,捆绑构型运载能力近60吨,通过模块化组合,可以适应低轨、高轨和深空探测等不同的航天发射任务,并通过重复使用大幅降低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
2025年下半年,星河动力航天还将实施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个新型号的入轨首飞。“未来,我们还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箭领域的应用,使得火箭未来向航班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刘百奇说。
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作为一家深耕航天领域的科技企业,刘百奇始终坚信:“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与扎根社会的担当始终同频共振。”
刘百奇介绍,星河动力将积极传播航天精神、航天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公司举办了星河杯青少年航天器概念设计大赛,向青少年普及航天领域的科普知识,鼓励他们从小立志投身航天相关的科研事业。”更令人期待的是,一座面向公众的航天科普馆建设已提上日程,未来将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航天的魅力。
“国家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谈及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刘百奇建议,要进一步挖掘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人才流动。
“下一个1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都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断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贡献重要力量。”采访最后,刘百奇用8个字来形容商业航天的下一个10年: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