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与委员同访·看今昔巨变
天桥沟抗联遗址——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昔日英雄血 今朝天地新刘湘林委员(右一)在抗联野战医院旧址接受记者采访
8月的天桥沟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派安静祥和的样子。时间虽已过去了八九十年,这里至今却仍流传着许多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与侵华日军殊死搏斗的故事。
“天桥沟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境内,方圆百余里。这里山势挺拔峻峭、溪流纵横交错,为东北抗联一军将士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游击战场和宿营地。”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介绍。
1934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以下简称“抗联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杨靖宇应宽甸抗日义勇军左子元部邀请,率部到宽甸整编各路义勇军。“部队刚到天桥沟时,住在老百姓家里,不太方便,杨靖宇决定在天桥沟的崇山峻岭里修建秘密营地,也叫密营。”卢骅说,杨靖宇通过这些密营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山地游击战,逐渐成为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
天桥沟抗联一军的密营多种多样,有窝棚式、洞穴式、地窨子、简易草房等共20余处。其中最大的一个密营南北长2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8米,是一座天然的石洞,可容纳百人以上。因这里是杨靖宇的宿营地,故名“杨洞”。
在抗联野战医院遗址“广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拾级而上,三座由泥土和木板搭建的简易土坯房映入眼帘,门框上分别挂着用红色墨水写在木板上的药械室、手术室、康复室等字样。
“1936年4月26日,抗联一军组织了一场血战崔家大院的激烈战斗,不少青少年战士因此负伤。一开始是由老百姓白天把负伤者背到山里,晚上再背回家,背来背去比较频繁;后来干脆在这里搭起了窝棚,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治疗伤员的地方。现在大家看到的抗联野战医院是我们在2019年修复的。”宽甸县政协委员刘湘林站在遍地鲜花的抗联野战医院遗址广场上对记者说。
为解决抗联部队后勤保障等问题,1935年12月29日,杨靖宇指派抗联一军一师在天桥沟方家隈子尹家大院主持成立四平乡政府。该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丹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它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群众筹集军粮、侦察敌情、传送情报、护送抗联伤员,向抗联输送兵员,发动妇女为部队做鞋和棉衣,为支援抗联作了大量贡献。
“1936年秋,四平乡政府遭到了残酷镇压,日本关东军调来两架飞机对乡政府所在地进行轰炸,地面上的日军和伪军警察联合搜捕追剿,大肆捕杀乡政府干部和抗日群众。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存在不到一年的四平乡政府被迫解体。”卢骅说,2016年8月,四平乡政府旧址被宽甸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室内,记者看到了日本关东军军用包、日本关东军机枪子弹盒、伪满洲国《军队内务规则草案》等日本侵华的罪证,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从1934年7月至1938年7月,时任抗联一军军长兼政委的杨靖宇率部先后“六进六出”天桥沟地区,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日本关东军将杨靖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想将其消灭。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军包围,饥寒交迫的他与敌人周旋了五个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5岁。”刘湘林哽咽地说道,“残暴的敌人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还没消化的棉絮、草根和树皮,一粒粮食也没有。”
人民从未忘记杨靖宇和他率领的抗联部队。在这片他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土地上,天桥沟人建园、立碑、塑像,将杨靖宇一手建立的抗联密营和红色政权遗址保存下来。在天桥沟杨靖宇将军纪念园,他的塑像背依青山,远眺林海,似在饱览曾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天桥沟早已换了人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天桥沟景区巧妙地将以自然风光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与以抗联遗址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相结合,精心打造了包含“一馆”“一府”“一沟”“一课”在内的四大红色旅游品牌:“一馆”指的是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旧址的陈列室;“一府”则是指四平乡政府旧址;“一沟”是以抗联密营遗址为中心的红色旅游胜地;“一课”是指作为红色实地教学基地,为游客和党校学员提供一堂主题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生动教育课。
刘湘林告诉记者,自2019年起,天桥沟先后被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委组织部等授予“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昔日英雄血,今朝天地新。“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宣传好东北抗联精神,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刘湘林说,“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精神。这是一笔财富,是一股动力,更是一种祈愿。”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