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

——访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2025年08月28日 10:15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日前对外发布《关于领取个人养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领取情形,明确具体操作办法。

此次个人养老金领取情形的调整自9月1日起开始实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围绕新政策的相关内容,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

(图表·漫画)头条配图(8038668)-20250828101026

记者: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在全国部分城市先行实施,2024年年底推广至全国。此次发布的《关于领取个人养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个人养老金领取的相关政策作了哪些调整?

孙洁: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知》发布的新政策从三个方面对个人养老金政策进行了完善。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领取条件。在原有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等条件的基础上,新增了3个条件:本人或配偶、未成年子女在申请前12个月内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个人负担累计超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申请领取个人养老金之日前2年内,领取失业保险金累计达到12个月;正在领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是增加了申请途径。在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银行申请领取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本人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两个申请渠道。

三是明确了提前领取后,可继续缴费。除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外,参加人达到其他条件领取个人养老金的,可以根据经济条件等情况,继续向本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费,增加养老积累。

记者:《通知》发布的新政,目的在于满足广大参与者对领取个人养老金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灵活性。此次调整最大的创新和亮点在哪里?

孙洁:此次《通知》发布的新政策中一个重要亮点和特色,就是提高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服务能力,丰富了参加人的选择。最显著的突破在于打破了个人养老金“只进不出”的传统观念,通过扩大领取情形实现了制度的“双向流动”。

与基本养老金相比,个人养老金实行自愿参保,个人缴费,面向亿万国民。每个参保人都是投资人,需权衡流动性、收益和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制度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和分散化属性。因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上,个人养老金被视为专款专用的长期储蓄,不到退休难以动用。此次《通知》新增的三种领取情形——大额医疗支出、长期失业和领取低保,直指民众生活中最脆弱的时刻,精准锁定了民众可能遭遇的三大生活危机。当家庭面临重大疾病时,当失业阴影长期笼罩时,当生活陷入贫困线以下时,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资金可以成为救急的“安全垫”。这种设计既保持了制度鼓励长期积累的初衷,又赋予了其应对突发风险的灵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智慧。

可以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我国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编织得更加细密而坚韧。

记者:此次个人养老金新政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孙洁:政策能否落地,关键在“最后一公里”。过去,个人养老金提前领取需线下奔波于银行、社保机构之间,且手续较为复杂烦琐。

《通知》增加了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方式。可以说,新增加的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社保经办机构线上入口,在进一步满足参加人多样化领取需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制度的灵活性,增强制度的吸引力。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当技术把“申请自由”还给个人,制度信任感也随之建立:人们不再因畏惧流程而放弃权益,这正是参保率提升的“隐形推手”。同时,在原有银行渠道基础上,新政新增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与社保经办机构两类申请途径,形成“线下﹢线上﹢政务”的立体服务网络,三轨并行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了服务便利化,尤其惠及老年群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提前领取后可继续缴费”的创新设计,它解除了参与者“一旦动用就前功尽弃”的顾虑,允许个人根据经济状况灵活调整养老策略。这种弹性管理思维,既尊重了个人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波动,又维护了养老积累的长期性,为制度注入了动态平衡的活力。

记者:此次个人养老金新政策的发布实施,将对我国的养老乃至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孙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个人养老金新政的实施将产生深远的“涟漪效应”。

对个人而言,它强化了“积谷防饥”的财务规划意识,引导民众在丰年时为荒年做准备;对社会而言,它分担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缓冲;对经济而言,长期养老资金的积累将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长钱”,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

此次个人养老金新政通过更人性化的设计,有望吸引更多中低收入群体参与,逐步实现“全民养老储备”的愿景。未来可进一步扩大产品供给、优化服务体验、强化数字治理,推动个人养老金从“政策试点”走向“全民普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解决方案。

记者:下一步,个人养老金制度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与改进?

孙洁:展望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需要相关配套政策,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

首先是深化数据共享。推动个人养老金数据与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其他养老资金账户互联互通,为参保人提供全景式养老资产视图。

其次是拓展服务场景。探索将个人养老金领取与社区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对接,例如允许用养老金支付长期护理费用、购买适老化改造服务等。

再有就是强化用户教育。通过“养老金计算器”“养老规划师”等工具,帮助参保人科学规划领取策略,避免因短期需求过度消耗养老储备。

通过上述措施,个人养老金领取服务可从标准化窗口服务向个性化生态服务转型,为参保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场景覆盖的养老保障支持,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目标。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