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陈星莺:推动建筑交通能源跨域协同 深化能源消费系统性变革

2025年08月29日 08:3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推动“建筑—交通—能源”跨域协同,是破解能源消费侧刚性约束、激活系统灵活性的战略突破口,建议通过“技术攻关—机制创新—生态重塑”三轨并进,系统推进能源消费侧变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路径。建议:

一、 推动技术攻关与标准建立,破除跨域协同壁垒。持续推动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光储直柔等技术突破与革新,加强用能系统的柔性调控能力;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升跨域协同的便捷性;加快编制“建筑—交通—能源”互联的通信协议、接口规范及安全标准,提升建筑、电气化交通资源与电网互动的兼容性设计,通过标准化打破跨域协同的技术壁垒。

二、 创新用能权交易机制,激活灵活性资源价值。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纳入范围,将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纳入强制控排主体;建立非配额制的用能权交易机制,将用能权定义拓展到所有用能资源的使用权责,探索能够反映用能资源绿色与互动价值的激励与定价方法,创新灵活多样的用能交易模式,使得建筑、交通等用能资源均可广泛、便捷地参与交易和互动,在充分市场环境下实现能源消费终端领域资源的高效管控与灵活互动,充分发挥机制引导下的用能资源价值流转动能。

三、 打造用能互联网,重构能源消费生态。建立各能源消费重点领域与能源领域建立跨领域跨部门协调沟通机制,相互支撑以完善各领域节能降碳规划,优化跨域协同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打造能源消费协同治理生态;引入消费互联网思维,打造用能互联网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能源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打破传统能源场内交易模式,构建能源消费互联网生态;利用Web3.0技术,建立数据可信共享机制下的用能互联网平台,打破各行业数据孤岛,充分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支撑跨域协同优化。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