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陈四清:以共同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经贸、制度、理念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合作共赢的基础不断夯实、成效日益凸显。应以前期构建的互融共进基础为依托,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形成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合力。建议:
一、 加强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提高“一带一路”合作可持续性。一是深化战略沟通与互信建设,营造稳定合作环境。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政治对话与危机管控机制。二是拓展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厚植民意社会基础。打造文化交流旗舰项目,促进文化精粹的广泛传播。三是善用数字互联手段,赋能文化交融与民心相通。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影视作品互播等直接惠及民众的文化服务项目。
二、 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协同提升经济增长动能。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互联根基,打通数据流动“大动脉”。二是构建可信数据合作与治理框架,畅通数据要素“循环链”,深化数据治理能力建设合作。三是激发数据驱动型创新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大对“一带一路”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支持建设力度,降低数据获取门槛。
三、 精细安排产业布局,统筹“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与安全。一是强化系统规划,以“知全局”带动“谋长远”。按照鼓励发展、审慎布局等维度,梳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二是提升关键环节掌控力,筑牢安全屏障。深化同处于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合作。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安全生态。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规则对接与标准协同,建立产业链安全审查与评估机制,确保产业链可控、可调、可持续。
四、 突出项目惠民生属性,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一是在项目源头规划上突出民生导向,确保项目立项锚定惠民生目标。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本地受益。三是构建项目可持续运营机制。对债务承受力较弱、但民生需求迫切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债务可持续框架下提供创新融资工具。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