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让“东方第一大港”重现荣光
——福建泉州市政协召开“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座谈会
簪花里的大海,千年不老;海湾边的簪花,千年不凋。
跨越上千年的历史,遍栽刺桐树的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中华海洋文明从这里走来,并由这里走向世界,在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如今,循着上千年的历史印记,福建泉州正发力打造海丝枢纽港口,处于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建设“海丝名城”的新时代节点,致力于让“东方第一大港”重现荣光。
“要凭借海丝积淀、海洋资源优势,以更高视野、更大手笔融入‘海上福建’建设大局,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新图景。”近日,泉州市政协召开的“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座谈会上,省市政协委员与来自经济、文化、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桌而坐,面对面围绕深入挖掘宋元时期泉州经贸往来、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为全市重振“东方第一大港”雄风建真言、献良策。
“要围绕打造21世纪海上丝路世界数字商埠目标,再造新时代的‘数字东方大港’。”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副组长、市政协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李冀平建议,要以“AI+”赋能全周期制造业与服务贸易业协同创新的“数字东方大港”共同体,深度推动世界互联网数字贸易合作,构建21世纪海上丝路新“数字东方大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曾经辉煌的“刺桐港”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台盟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市政协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库成员骆沙鸣认为,要发挥泉州作为智造强市和拥有千万侨商的两大优势,大力推动海外仓和友城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特别是聚集全球首发、首秀、首展的效应,打造“首发泉州”,使泉州成为众多国内外品牌的首发首选地。
如何将文献记载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景观,整合碎片化的历史痕迹,重构连贯的城市记忆?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丁毓玲提出,通过港口景观与城墙城门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与活化,进而打造独属于这座“东方第一大港”的超级文化IP。
自1991年以来,“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4届,影响力覆盖东南亚12国及欧美多国,2016年被纳入国家
对此,市政协常委、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期待,系统推进泉州中医药国际化布局,讲好“可感知”的中医药故事,打造“泉州中医药”国际品牌矩阵。
市政协常委、福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宏楠呼吁进一步深化消费升级,打通“时尚+文旅”到“消费+”的转化链,推动泉州成为“中国时尚”对话“全球时尚”的主窗口。
与此同时,近年来,从一栋楼到一条街,再到一座城,泉州探索了“产权治理—科技防护—司法守护—活化利用”的全链条保护路径,如一把“金钥匙”解锁了古城文物活化利用的难题。
在市政协委员、泉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何振良看来,要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更新,完整保护好、永续传承好、科学利用好古城,并深化“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建设,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希望创新‘见人见物见生活’遗产阐释体系,打造‘宋元泉州’沉浸式城市客厅,培育‘宋元文化百千万’传承人体系,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瑞峰如是说。
市政协副主席庄灿霞表示,将进一步梳理、细化与会人员的意见建议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参阅,或将相关建议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协力助力全市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
“要让‘东方第一大港’重现荣光,需要团结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市政协主席肖汉辉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把助推“东方第一大港”焕新出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履职任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讲好东方第一大港故事”的“政协方案”落地见效,助力重振“东方第一大港”风采。(记者 王惠兵)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