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新闻

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凝心聚力——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综述之三

2025年08月30日 09:38 | 作者:本报记者 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现代化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是继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后,对三者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五五”时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十分重要。8月25日至26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专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为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献计出力。

 建强“主阵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所具有的突出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能够实现相互赋能、同向共促,发挥“1﹢1﹢1>3”的整体效能。

从另一个角度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也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想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必须厘清发展思路,抓住关键重点。

这是与会常委与委员们的共识。

那么,什么才是“十五五”期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重点和“主阵地”?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关键纽带,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孙尧常委表示。

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推动一批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助力一批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同时实现全国高校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整体水平。

“因此,‘十五五’教育专项规划应系统设计全国优势学科、优先发展学科、补短板或空白学科、交叉融合学科、超前发展学科等的布局与相关高校的任务分工。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对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孙尧表示。

孔令智常委建议构建需求导向的高校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超常布局“高、精、尖、缺”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打造学科高原高峰。

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问题,韦维常委提出,应引导应用型高校专注于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应用特色建设,支持其精准建设社会需求大的工科、新工科,破除其按传统“升大”路径追求学科覆盖面。

信息赋能课程革新也是常委和委员们热议的重点。大家认为,应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设置前沿性、原创性、综合性课程体系、科研体系、教材体系,大力推动“数字教育﹢科学教育”“数字教育﹢工程教育”等育人模式,营造科技创新型、人才友好型高等教育环境氛围。

“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把‘有理想、有担当、能干事、会创新’作为高校核心培养目标,把提升育人成效放到高校工作的首位,通过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和社会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努力,形成‘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格局。”方精云常委表示。

打好“组合拳”

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必须向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质量、要活力。

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变革。需要以系统思维打破单兵突进的局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利益藩篱,以放眼全球的胸怀推进开放创新,以系统集成的智慧统筹三链融合,构建一体设计、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教育、科技、人才真正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引擎。

“应完善顶层设计的战略统筹,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建立目标衔接、政策配套、资源整合的‘一盘棋’机制。”刘忠范常委表示。

“应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支持校企共建基地与研发中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衔接,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廉毅敏委员建议。

“应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的协同攻关机制,建立‘高校﹢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引才通道,完善培养机制。”赖明勇常委说。

“推动要素互通,还需在深化区域协作、创新协作机制上下功夫,破除人才流动壁垒,绘制产才地图,盘活人才库。”胡刚常委表示。

建立健全多样化激励驱动机制也是常委和委员们眼中的重中之重。

张灼华常委提出,应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刘忠范建议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破除“帽子崇拜”,鼓励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研究,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管理机制也应从‘管控’转向‘服务’,赋予科研自主权,推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健全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围绕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与会常委和委员们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的杠杆机制,推动财政投入从分散撒网向精准滴灌转变。”

“设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攻关。”

“完善科技成果确权、作价入股、收益分配等制度,探索先确权后转化、先试用后付费等灵活模式。”

……

针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问题,常委和委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推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建诤言、献良策。

汇聚“大合力”

常委和委员们都认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敢于打破行业壁垒、突破区域边界,做到“联合攻关”。

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在基层落实方面,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的思路,协调好央地间、部门间、军地间的关系,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持续增强政策的连贯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围绕产学研协同,金石常委建议贯通高校、政府部门、龙头行业企业、国际组织人才资源,构建有组织科研咨询委员会、协同合作联合体,并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集聚力量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钱锋常委提出整合全国优势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针对部门协同,李和平常委直言,“过去,‘教育’属于民生领域,‘科技’属于经济,‘人才’属于组织工作,如果教育、科技、人才不能协同,很难实现‘新质生产力’。”他认为,教育、科技、产业等部门要制定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支持引导协同发展,实现战略一体谋划、管理一体协同、工作一体布局、事业一体推进、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体设计。

聚焦区域协同,刘洪委员表示,应推动区域政策衔接、规划互补、人才互认、设备互通、数据共享、创新券通兑,构建以科创优势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均衡流动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徐新荣委员建议建立“部-省-市”三级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与邻近城市群的产业链分工合作。

两天的时间里,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打通“三位一体”的流畅良性循环,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交流,热烈讨论,他们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出相同的信心与决心:以慎终如始、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情怀履职尽责,为“十五五”规划编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