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调研路上

记者手记 | 守护“流动的文化”

2025年09月01日 11:05 | 作者:记者 孙金诚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

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

大运河流淌数千年,不仅是物资运输的交通保障,更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大运河的贯通突破了地理因素对多元文化交流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围绕大运河产生了大量诗词歌赋、文化遗产等文化文明创造,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与文明的繁荣发展,见证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伟大历程。

2014年,这条古老的运河荣登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是对运河深厚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赞誉。

大运河的价值,不单单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更在于通过它同时具有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的特征,我们可以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大运河是历史的瑰宝、经济的动脉、文化的源泉、生态的福地和精神的寄托。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