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新闻
全国政协常委王红玲:将农业纳入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框架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马嘉悦 周佳佳 宋宝刚 谢阿愁 李浩)“在‘十五五’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将农业发展置于国家‘双碳’战略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系统谋划,这是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8月25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王红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顾“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进程,王红玲表示,我国在粮食安全、农业科技与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保持总产与单产双增的良好态势,主粮的供给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优良品种搭配科学生产模式成效显著。
“以江汉平原为例,亩产已普遍达到一千斤至两千斤,部分区域甚至达三千斤,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显著提升了产量和品质,成就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王红玲表示。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我国农业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王红玲介绍,一方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2023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76,较2013年的0.523提高10.13%;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截至2023年,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尽管部分区域仍有提升空间,但总体上大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深入。我国化肥减量增效已持续推进10多年,不仅减少了化学投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在农业减排固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王红玲表示。
展望 “十五五” 农业现代化规划,王红玲建议,将农业纳入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框架,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追求产量规模转向“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模式。
为此,王红玲进一步建议,一要创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环境。二要加强绿色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与协同攻关,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切实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绿色低碳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懂得新农业的“新农人”。另一方面,着力建设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队伍。四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农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五要创新和完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措施,在农业生态价值实现中彰显有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王红玲表示。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