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常委、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康耀红:以传统智慧为基础 立现代教育之本真
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持续突破,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民族复兴筑牢了根基。
当下,人的发展在某些层面陷入困境,折射出教育在“育人”环节的薄弱。首先是教育内容的异化,从“成人之学”沦为“应试之技”,成长目标也日趋功利。其次是教育方法的错位,从“因材施教”变为“批量加工”。学生对知识的好奇逐渐磨灭,学习成了“痛苦的负担”。
破解这些难题,中华传统教育中“育人而非制器”的智慧或许正是答案。建议:
一、 以“修身”为根,筑牢人格底色。王阳明教导弟子“事上磨炼”,在日常中体会“诚意正心”;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等伦理列为“为学之序”首条。这些启示我们: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懂得尊重是“礼”、坚守承诺是“信”、心怀悲悯是“仁”,这些品质比专业知识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二、 以“通识”为翼,拓宽生命格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只有兼具知识与情怀、理性与温度,才能在复杂世界中站稳脚跟。
当我们困惑于“该教什么”“如何教”时,不妨回望古人的答案:教学生做懂得“仁义”、能“独立思考”、会“承担责任”的人。当教育回归“育人而非制器”,学生自会明白: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要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让我们以传统为镜,以育人为魂,在今天的课堂上播撒明天的希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