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海上风起绿电来,大山深处有蓝海——贵州工程公司“海上风电尖兵”转型之路

2025年09月02日 15:35  |  作者:滚动资讯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近日,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五届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大赛青年科技创新单元赛中,一项来自西南内陆省份的技术成果——《海上风电机组安装平台拓展及叶轮组合吊装关键技术》,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特等奖桂冠。这项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工程公司”)研发的技术,不仅标志着这家传统的“陆地风电专家”已成功蜕变为“海上风电尖兵”,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

  高原雄鹰的“蓝海”战略:从“陆地”到“双海”的跨越

  提及贵州,人们往往会想到连绵的群山。然而,正是这家植根于西南高原的工程企业,却在波涛汹涌的蔚蓝大海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贵州工程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建集团’,深耕能源工程领域数十年,如今不仅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更是国内新能源电力工程的领跑者。”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王远辉表示。尤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贵州工程公司果断聚焦“海上风电+海外业务”的“双海”战略,在海上风电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一战略转型的成果令人瞩目:在海上,圆满履约广东阳江青洲三500兆瓦风电项目,挑战了同期水深最深、离岸最远、单机及项目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工程。建成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16.6兆瓦),将中国的漂浮式风电技术推向了新高度。控股成立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布局海上风电市场。中标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电建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风电项目,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海外,作为贵州省“走出去”企业的典范,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成了阿根廷最大风电场——赫利俄斯355兆瓦风电群,世界最大运用跟踪系统和双面组件的光伏项目——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电站等20多个标志性清洁能源项目和民生工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和电建智慧。

  “海上风起绿电来,大山深处有蓝海”,这句响亮的口号,正是贵州工程公司从“高原雄鹰”到“海上尖兵”华丽转身的生动写照。

  直面行业痛点:创新驱动破解海上风电安装难题

  海上风电的安装环节,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在水深、离岸远、风大浪急的复杂海况下,传统吊装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安全风险大,单台机组安装周期往往远超预期。

  “我们面对的项目,是同期水深最深、离岸最远、单机及项目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同时又处于抢装潮时期,再加上复杂的海洋环境,传统吊装方式比较麻烦。”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朱兆强坦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工程公司的“海上风电科技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肩负起了突破传统技术、找到更高效安全安装方案的重任。

  历经在海上连续驻场18个月,经历10多次方案调整,团队最终攻克了三大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优”的集成创新。

  突破一:安装平台拓展,实现叶片“270°自由”

  针对传统安装平台起重能力小、作业空间有限、叶片储存困难等问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拓展及叶轮组合一体化吊装技术。

  “我们担当央企使命,以盘活海工资产为目标之一,通过创新满足大载荷和扩大平台面积要求。”朱兆强介绍道。这一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叶片在水平面上的安装角度从传统的180°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270°,极大地提升了作业灵活性和效率。同时,该方案还实现了在小型平台上对叶片等大型设备进行批量储存,有效解决了海上施工的“弹药补给”难题。

  突破二:新增大型吊机,实现叶轮整体吊装

  为进一步提升吊装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团队提出了在现有吊装平台上新增大型吊机的方案。通过建立吊机与平台一体化结合的优化模型,成功实现了叶轮的整体吊装。

  这一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吊装效率,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海上自升式平台的适用场景,使其能够胜任更大型、更复杂的吊装任务,为行业装备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突破三:整装技术创新,摆脱对重装码头的依赖

  贵州工程公司领导层的战略眼光,早早地锚定了海上风电特别是未来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广阔市场。基于此,团队提出了基于“拓展平台”的大容量风电机组离岸整体组装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摆脱了对传统重装码头的依赖。”朱兆强强调。通过在海上安装平台上完成风电机组的整体组装,再进行整体浮运和安装,极大地缩短了关键路径工期,降低了对港口资源的占用,为像海南万宁百万千瓦漂浮式这样远离大陆、缺乏大型港口的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创新成果赋能行业发展

  这项特等奖技术的落地,不仅是对团队创新智慧的肯定,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以服务的某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为例,该技术直接节约成本超过200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安装效率,确保了项目准时并网发电,为业主锁定了宝贵的补贴电价,实现了多方共赢。

  社会效益深远。助力“双碳”目标,大幅提升了海上风电建设效率,能够推动更多海上风电场的快速落地,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延长装备生命周期,为行业内大量传统吊装船舶和平台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新思路,盘活了存量海工资产,延长了其生命周期。

  人才队伍优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年轻技术团队的创新潜力和战斗力,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基因: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啃硬骨头’精神的认可。”朱兆强表示。技术的突破绝非偶然,而是得益于贵州工程公司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贵州工程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构建了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生态。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贵州工程公司拥有国家大师工作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截至目前,贵州工程公司已累计拥有专利609项、著作权29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0项、施工工法195项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

  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贵州工程公司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组建核心专家团队,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领域的联合攻关。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工程质量,贵州工程公司曾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以及“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多项殊荣。

  深化“双海”战略,让“中国电建智造”更有话语权

  谈及未来规划,朱兆强表示,贵州工程公司将继续聚焦“双海”战略,在海上风电领域持续深耕。

  深化海上风电建造技术,重点研发“漂浮式海上风电无码头施工技术”,目标是突破50米以上水深的安装难题,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的开发边界。

  探索融合技术,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与储能、氢能、海洋牧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技术,追求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坚持青年创新,继续以“青年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鼓励年轻团队攻克更多行业难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电建智造’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更高效、更经济、更绿色的能源解决方案。”朱兆强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从西南高原到蔚蓝深海,贵州工程公司的转型之路,是中国能源企业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缩影。随着这项特等奖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供稿人:王坤 彭昌阳)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