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红托竹荪:贵州织金“生态变现”的生动范本

2025年09月02日 17:13  |  作者:滚动资讯  |  来源:咸宁新闻网 分享到: 

八月的织金,松涛如浪。晨雾未散时,菌农们已踩着露水钻进林间,指尖轻触泥土,一篷篷雪白的竹荪便破土而出,菌裙舒展如纱,宛如青山怀抱中的精灵。这里是贵州省织金县中国红托竹荪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当地以林为幕、以菌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一部“生态变现”的生动范本。

林下生金:绿水青山间丰收图景

竹荪属于品质优良的中高端食用菌,受到广大食客喜爱。贵州省织金县是贵州竹荪主产区,近年来织金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竹荪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竹荪林下种植,凸显竹荪生态品质,降低种植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成为贵州食用菌产业的一大亮点。林下竹荪产业经济对守护织金县生态、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月中下旬开始,贵州省织金县林下竹荪陆续迎来今年的采收季,菌农们热火朝天地采摘、干制竹荪,为安静的森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日,记者与织金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冒雨翻越山林来到熊家场林下竹荪基地,记者看到有的村民正在松林里刨出一篷篷雪白鲜嫩的竹荪菌,有的村民忙着把刚采摘的新鲜竹荪串起来送到晾晒架上。今年竹荪产量高,晾晒架旁,数米高的袋子里装满了干制好的竹荪。村民们告诉记者,织金竹荪品质好目前不愁销路,干竹荪已经被客户预订完,而有的客户则直接来基地把新鲜竹荪买走。

织金县种植的竹荪以“红托竹荪”为主,红托竹荪具有独特的清香,肉厚,口感脆爽,形态上有着菌裙,富含氨基酸、多糖、粗蛋白等营养物质,而林下竹荪口感比普通竹荪更加脆嫩,是适宜烹制多种菜肴的理想食材。织金地处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林区温暖潮湿,森林郁闭度高,为竹荪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和遮阴条件。此外,林地租赁费用低,水、电可引入林下种植区内,且公路直达林区,为林下竹荪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

生态赋能: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贵州省重视发展林下食用菌。贵州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贵州省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林地利用指南(试行)的通知》里,明确了实施“林菌”种植模式应满足的相应的环境要求,即林下种植菌类的模式应选择3公里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源、场地开阔,环境清洁,通风良好,相对集中连片,交流方便,靠近水源,土壤疏松、肥沃、保水透气性好、易排水,土层厚度≥10厘米,林地坡度≤15°的有林地栽培,该《通知》里还明确界定了“林下地表种植、覆土种植、播种种植”这三种林菌模式分别须适宜选择的林地坡度、土层厚度、郁闭度,明确了适宜林下菌棒生产或林下食用菌种苗生长的方式方法。

 织金县将竹荪产业作为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三个方面发力推动林下竹荪产业发展。织金县出台《织金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竹荪发展目标,拟写“十四五”规划,继续将竹荪产业列入重点农业产业,重点发展林下竹荪产业。2021-2024年,织金县每年都拟定并印发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案,该方案里将林下竹荪发展列入发展板块,指导全县各乡镇发展林下竹荪。近年来,织金县累计争取700万元资金直接补助实施主体,通过补助菌棒的形式推动企业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并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指导。织金县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竹荪菌种选育、生态栽培技术改良等研究,推广“林下套种”“大棚错季种植”“庭院栽培”等模式,在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竹荪产量,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织金县林业局组织竹荪企业申报贵州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投入竹荪产业发展。在织金县印发的《织金县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方案》里,提出了依靠中央、省、市科研机构力量,组成科技特派团,指导竹荪种植工作,着力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选育优良菌株,制种推广。

织金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织金林下竹荪采用了多种节本增效措施,采用传统的“菌材+菌棒”模式,有效地降低种植成本;选择具有抗病丰产等优良特点的红托竹荪菌种,有效地提高竹荪产量;生产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运送菌棒、菌材、薄膜等物资,可提升运输效率;使用割草机等设备,提升整地速度和质量。

产业兴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因林下竹荪品相、品质均高于普通大篷里种植的竹荪,故而市场售价比普通竹荪每斤要高10元左右,虽然单价更高,但因品相、口感、营养价值更好,品质安全也更有保障,顾客们仍喜欢购买林下竹荪。2025年,织金发展林下竹荪种植1万余亩,在按往年的收益情况来推测,在不发生灾害的情况下,万亩竹荪收益约3.5亿元,净利润在5000万元左右,可观的收益激发起经营主体种植林下竹荪的积极性。如今,竹荪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走进了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让“生态织金”的名片走向世界。

如今,织金竹荪产业已覆盖织金县26个乡镇(街道),全县红托竹荪种植规模达1.88万亩,带动9万农户就业,采摘高峰期每天用工超5000人,织金竹荪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达18亿元。织金县熊家场雨田禾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恩昌告诉记者,在林下种植竹荪的同时也减少了林地杂草,因而减少了森林火灾隐患,同时,林下竹荪施用的肥料、营养素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此外,林下竹荪是仿野生种植,提升了竹荪的“绿色”品质。记者还了解到,林下竹荪用工量大,带动农户就业明显,织金县经营主体种植林下竹荪的积极性很高。

据介绍,下一步,织金县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竹荪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打造“织金竹荪”区域性公共品牌,让竹荪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常青树。

傍晚的织金县城,多家超市的货架上,竹荪月饼、竹荪面条等深加工产品吸引着游客。

暮色中,菌农们背着竹篓下山,林间飘起炊烟。竹荪炖鸡的香气弥漫村落,这些雪白的菌裙,明天将飞往全国各地的餐桌。织金人用智慧证明:守护青山的人,青山终将以丰饶回馈。(卿雅)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