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记忆
“侠肝孤胆救难民”——记抗战中的赵朴初
青年赵朴初
1945年12月30日,赵朴初会同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雷洁琼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个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民族危亡时刻,赵朴初义无反顾地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站到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勇救难民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救国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等7位领导人,史称“七君子事件”。赵朴初好友吴大琨在目睹了章乃器被逮捕后,立即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名义,起草了抗议宣言,发往《救亡情报》及《字林西报》《大美晚报》,七君子被捕事件公之于众,震动了社会各界。为躲避追捕,吴大琨搬到赵朴初处躲避达七八个月,两人每天关心时事,谈论时局。次年,二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护国和平会”,宗旨是抗日图存,反对内战,赵朴初任总干事。在淞沪会战期间,宋希濂所率的第三十六师伤亡惨重。中国佛教护国和平会组织僧侣救护队奔赴吴淞,全力抢救伤员。为收容、救济难民,赵朴初常不分昼夜地忙碌,冒着危险上前线,还将百余名青壮年难民送到第三十六师。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上海悍然发动猛烈进攻,淞沪会战全面爆发,大街小巷挤满了难民。赵朴初当时任“慈联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常务委员,驻会办公,事无巨细用心用力,被人称作“不管部部长”。
8月14日,数架日机在市区上空盘旋。突然,一颗炸弹落在“大世界”门口,随着震耳的爆炸声响起,许多行人顿时血肉横飞,手足无措的难民哭喊声震天。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不时有炸弹落下来,会里的工作人员和雇来运送难民的卡车司机全都躲起来了,赵朴初毫不犹豫飞奔上街,刚好碰到急匆匆赶来的吴大琨,他激动地说:“你来得好!我们把难民安置起来!”简单商量后,立即采取行动,各举一面红十字小旗,大声呼喊:“同胞们,跟我们走,跟我们走!”两人领着成千难民,沿着云南路、西藏路一直向北,头顶上枪炮弹如流星飞过。
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灾民终于被安顿在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10多处。第二天上海的报纸就登出了消息:《赵朴初菩萨再世,侠肝孤胆救难民》。
据上海《立报》消息,随着战斗失败,上海沦陷,难民猛增至130万人,涌入租界者最多时达70万人。“慈联会”决定成立上海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统筹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赵朴初担任难民收容股主任。他联合各方先后建起难民所50多个,收容难民50多万人,像方知达、周克都曾担任过难民所所长。
▶▶▶支援新四军
1938年,赵朴初和民主人士胡愈之、许广平、吴耀宗、雷洁琼等,创建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赵朴初经常参加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及其核心组织星六聚餐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开展秘密斗争,坚决认定共产党才是救国救民的力量源泉。
是年初,上海沦为“孤岛”,难民下一步何处去?赵朴初便求教于中国共产党。经过焦明联系张爱萍,他见到了潘汉年。潘汉年否定了组织起来打游击的提议。在考虑其他办法之际,赵朴初得知了新四军成立的消息,受屈映光从上海租界租用英国轮船运货到温州的启示,心中一动:船可以运货当然可以运人,能否通过轮船将这批人送到新四军参加抗战呢?通过焦明的联系,赵朴初取得了新四军方面的支持。
经过反复计议,赵朴初以“慈联会”的名义,向租界当局提出将难民疏散到后方垦荒。租界当局对疏散难民表示赞同。1938年8月18日,第一批700多名青壮年难民,其中有共产党员40多人,登上了前往温州的货船。
此后两年间,陆续累计输送到新四军的有3000人左右。此外,还输送了一批积极分子到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物资供应不上,药品也奇缺。赵朴初冒着危险,将新四军辗转送来的金银进行兑换,连同自己筹集的资金一起,通过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的关系,购买了大批医药卫生用品,还有惠群布厂厂长陈诚中捐赠的织布机、好友吴大琨送来的收发报机,均通过可靠人士送交新四军。
赵朴初晚年曾回忆:那时候,上海地下党处于秘密状态,我做难民工作的4年里,没有一个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也没人传达党的意思,需要我办什么事。我始终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员,只是猜想某某某可能是有关系的。我尽力做我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教养难童
1940年初,难民工作接近尾声,青壮年难民都被送往前线,剩下的都是老残妇孺和孤儿。5月,佛教净业社接受上海国际救济会移交的无法遣散的孤儿难童80余名,加上本社收留所遗留的一共百余人,准备建立“上海佛教净业孤儿院”,负责人关絅之安排赵朴初去主持工作。赵朴初接手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将抚养与教育兼济,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并举。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怎样纠正孩子们过去的缺点,教他们怎样做人,读书识字都是其次的。教养院应该是一座桥梁,把孩子们从黑暗的一头,带到光明的一头。”
赵朴初为教养院设计了院旗,确定了院歌,要求每天早晨做集体操,举行升旗仪式,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军事演习、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等活动,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在教养院里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一些老师、同学还加入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皖南事变发生后,他设法将方南君等100多名新四军小青年接到上海浄业社孤儿院隐蔽,后来又设法安全转移到新四军苏北根据地。
1946年,教养院改组为上海少年村,赵朴初任村长,先后教养儿童2496名。少年村实施六大教育,即生产教育、组织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知识教育、文娱教育。兴办校报《春蕾》,宣传革命。还设法搞到一些进步书籍,让孩子们阅读,并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为市民演出《松花江上》《河边对唱》《兄妹开荒》《读书郎》等革命歌曲,让市民们提升斗志,看到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赵朴初胆大心细、足智多谋,遇事沉着冷静,以其特殊身份,利用少年村作为掩护,保护了不少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的干部和进步人士。他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自行车小组,专门运送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作者郭兵单位: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