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把伟大抗战精神化作伟大复兴动力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将伟大抗战精神精辟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情怀、气节、气概、信念,四者一以贯之,充分展示了抗战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战史话是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能让人们热血沸腾、激情燃烧;抗战精神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能让人们洞彻事理、豁然贯通。翻开书,一页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写满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合上书,一个个饱经沧桑的感人故事,鼓舞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抗战精神,映照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像火山一样迸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种从生存的缝隙里蹦出的强音,融入中华山河律动的脉搏,化作一道照亮神州大地的霹雳,激荡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就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共同体。“西安事变”之后,面对穷凶极恶的外敌侵略,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向抗战的前线。
抗战精神,彰显了坚毅刚强的命运抗争。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七七事变”刚刚爆发,中共深明大义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迫于形势与压力,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讲话。随即,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全国军民一起行动,驱逐日寇,实现民族解放。中华民族空前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猎猎旗帜下。
抗战精神,呈现出前赴后继的文化传承。“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近代中国,长夜悲歌。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共赴国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面对敌人的炮火,中华儿女铁骨铮铮、赴汤蹈火,傲骨嶙嶙、勇往直前,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救亡之歌。
抗战精神,流淌着绵亘不息的殷红血脉。抗战不仅是战场上的武力对抗,更是民族间的意志较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千百年来无数民族英雄的历史壮举,激励中华儿女誓死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全国军民大义凛然奋力抗击,最终打败暴戾恣睢的凶恶敌人,赢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胜利。
岁月撩动着心头的纪念,历史并不会悄然过去。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俨然化作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苦难辉煌、浴血荣光的鲜明精神标识,“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点燃炽热的心灵情感。从抗日战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到改革开放“展开百年新画卷”的激扬,再到新时代“迎着胜利向远方”的振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始终燃烧着心灵深处的炽热情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爱国主义是“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民族魂,它既是历史烽烟中的呐喊,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的正能量。
激活沉重的忧患意识。当今中国,长风破浪,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在警示我们树立忧患意识,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抗战精神就像矗立在历史转折点的一座巍巍丰碑,它在时刻提示我们,唯有居安思危、治不忘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掌握发展进步的主动权。
淬砺坚强的民族脊梁。自甲午战争至卢沟桥枪响,血泪凝成的“落后就得挨打”的历史铁律,给中华民族留下十分深沉的生存哲学。软弱遭人欺侮,自尊必先自强,挺直脊梁才是唯一出路。人们不会忘记,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顽强抵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华民族坚韧强直的钢筋铁骨,在烽烟滚滚、战火弥漫中不断淬炼。抗战精神一再告诉人们,保障民族独立与国家安全,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砥砺刚强的民族脊梁,增强志气、骨气与底气,坚定不移走富国强军之路。
汇聚磅礴的复兴伟力。由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同心同德一戎衣”,到新时代14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胜利法宝。当今,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上,胸怀“国之大者”,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让中华民族的国家意志再次得到锤炼。抗战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激发融合,构成了推动国家前进、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用奋斗书写新的荣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个时代的荣光,注定由这个时代的奋斗者来书写。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告别“十四五”,迎来“十五五”,“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显得意义更加重大。当我们把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滔滔江河,就是在人类文明的长卷上题写最壮美的诗行。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实干笃行、奋发图强,中华儿女必将续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作者刘晓庄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