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政协网评 微言大义

首页>要论>主席论坛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2025年09月15日 11:20  |  作者:雷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重要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其中,“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突出强调二者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新旧动能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是动态平衡、深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既是我们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需求看,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挑战,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有些传统产业虽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等方面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但同时也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如果简单将传统产业视为“低端产业”盲目退出,不仅会导致就业岗位流失、经济增长乏力,更会削弱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培育新质生产力。”唯有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在新兴领域抢占制高点,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筑牢发展根基,为抢抓新产业革命机遇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从发展规律看,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本质上是动能接续转换的动态过程,新旧动能转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新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旧生产力的基础上孕育成长。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前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往往是后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技术关联和产业依存关系。我国当前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而非“业态”,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也可以孕育出新动能。比如,济南济钢集团,作为我国首个全面退出钢铁产能的千万吨级钢企,短短7年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关停传统业务,积极发展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重返中国企业500强,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从国际经验看,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面临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挑战。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其传统制造业受日本、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冲击,面临成本上升、市场份额流失的困境。美国通过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实现了产业竞争力的重塑。近年来,美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回流,也是出于重构产业链安全、应对国内经济失衡等多重战略的考量。而部分拉美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忽视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在全球经济波动中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经济转型往往依赖于新旧动能的协同推进,同时也为我国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辩证关系

新旧动能转换是指通过培育和改造两种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驱动转变。二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动态演化中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系统关联。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破旧与立新的协同关系。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破立并举、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这一重要论述为理解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一方面,新兴产业与新动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赋能传统产业,为旧动能更新开辟路径。新兴产业和新动能所伴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旧动能的更新创造有利条件,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和旧动能所拥有的庞大基本盘、广泛覆盖面以及既有优势,为新兴产业的壮大和新动能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和广阔的应用场。传统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应性与韧性可通过与新动能融合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这体现了产业生态中基础支撑与创新引领的辩证统一。

当前与长远的平衡关系。新旧动能在时间维度上构成“短期稳盘—长期筑势”的辩证统一,其核心在于实现当前增长韧性与未来发展潜力的动态衔接。从短期看,我国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完整性、保障市场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若脱离实际急于“破旧”,可能引发就业波动、供应链断裂等风险,重蹈部分国家转型中“产业空心化”的覆辙。从长远看,新动能是增长的“动力源”。传统模式受要素边际效益递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影响,长期增长不可持续;而新动能依托技术革命和需求升级,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特征,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但新动能培育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性,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从研发到产业化往往需10年以上积累,这就要求我们以战略定力持续投入,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整体与局部的适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差异显著,决定了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从统筹层面看,需构建全国一盘棋的转型格局。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方向和重点领域,避免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从分类层面看,各地需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路径。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善,可以在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面率先突破;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应重点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动能。如,山东省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了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产业”,努力实现从“制造大省”到“智造强省”的转变;而有的能源大省,则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推动煤电、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这种从各地实际出发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正是立足国情统筹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体现。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实践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大对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以某省汽配“天团”为例,这些原本专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传统企业,凭借在汽车产业长期积累的技术、供应链等优势,成功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向未来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是对立关系,可以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协同共进。要推动新兴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发挥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如技术融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品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产品与新兴技术结合,开发智能化、网络化产品;产业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

建立健全要素保障和制度支撑体系。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需要完善的要素保障和制度支撑。在要素保障方面,如不断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在制度支撑方面,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障碍,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引擎,统筹好二者的关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路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把握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动能加速成长和旧动能焕发生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主席)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