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种棉“省心” 枸杞“生金”
博州当地棉花进入吐絮期
200亩棉田,全部完成采摘需要多久?
——以前靠人工,从棉花吐絮开始一轮一轮采摘,需要45天;
——现在靠机器,从机器下地到棉花打包成捆,仅需6个小时。
9月中旬,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田进入吐絮期。“搁以前,这时候早该雇人下田采棉了。高峰期村子里能挤着好几万外地采棉人。”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说,“现在实现了机械化,半个月后,眼前这200亩棉花将一次性采收完毕。”
夏尔托热村的这个变化,是博州棉花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技”的组合,实现了棉花产量的稳步提升。从最初亩产200多公斤,到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再到今年预计能达到600公斤,数字变化背后,是科技赋能和机械化作业的叠加驱动。
“我们村现在全部采用北斗导航播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既节省种子又提高了播种效率。”董希林介绍。同时,村里还配备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无人机植保设备,实现了“耕种管收”的全程智能化、机械化。
“现在种棉花,轻松多了,成本也降了不少。”村民丁红山是棉花种植大户,有着多年的棉花种植经验,亲身经历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转型。今年,他种植了150亩棉花,全部采用“宽早优”种植模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每亩棉田较传统种植节约生产成本近150元。
在夏尔托热村,种植棉花很“省心”,而30多公里外的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选择则更加“生金”——眼下,村里4600多亩枸杞秋果已进入成熟期,几位村民正在地里忙着采摘。
“原来我们这里种的也是棉花,但棉花产量比较稳定,利润增长有限。”据吾夏克巴依西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介绍,2022年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以枸杞为主导,辣椒、棉花等作物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我们村的枸杞品质好,销路不用愁。”村民王磊自豪地说。作为村里的枸杞种植大户和杞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见证了枸杞产业从传统干果销售向“鲜食代”的跨越。
近年来,精河县加快推动枸杞产业发展,将枸杞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吾夏克巴依西村通过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让枸杞鲜果能够3天内直达长三角地区,每公斤售价高达150元。目前全村已建成3个鲜果加工厂,今年以来累计外销鲜果26吨,其中4.5吨通过冷链车直达上海。
“枸杞产业不仅让我们增收致富,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王磊介绍,枸杞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修枝、抹芽在内的多个环节需要人工完成。他的合作社在采摘季可为周边村民提供两三百个季节性就业岗位,有效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正在田里采摘枸杞的村民李倩倩告诉记者:“秋果的采摘期大概有一个月,有时间就可以过来。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挺好的。”
马文军算了一笔账: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流转费用统一为1300元;合作社每年委托村民管理,每亩地还能再收到1000元管理费用。此外,在采摘季,村民每天的务工收入也能达到两三百元。
棉花“省心”,枸杞“生金”。夏尔托热村依靠机械化、智能化,棉花地里的活儿越来越轻松;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鲜果远销大城市,价格翻了好几番。两个村子不同的农业发展,构成了“富民兴疆”在博州的生动实践。
博州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敖其尔巴特表示,发展棉花、枸杞产业是博州带动百姓增收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继续做强产业链、做优创新链、做好价值链,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