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住有所安关键在“落实”
“居者有其屋”,这句质朴话语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在城镇化浪潮中,租房已经成为众多人过渡或长期的居住选择,住房租赁市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福祉。而要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核心关键就在“落实”二字。
落实,得先给监管装上“千里眼”,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过去租房怕“踩坑”,根源在于监管速度跟不上乱象滋生的速度,等老百姓发现问题,维权往往要绕多个弯路。如今要让《条例》真正落地,就得将监管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防”,如通过数字化手段为每套出租房建立“电子档案”,让房源真假、安全标准一目了然。如此,老百姓租房不用再靠“运气”,而是能凭“透明监管”安心入住。
落实,更要给服务搭好“便民桥”,让租房少些“烦心事”。租房不是“签完合同就结束”,报修、续租、水电交接,每一件小事都影响着居住质量。要满足老百姓的期待,就得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如建立统一住房租赁服务平台,报修、投诉、备案等事项线上就能办理;根据租房群体需求,对接周边社区服务,让“临时住地”也能享受到便利的生活配套。少点折腾、多点方便,租房生活才能少些将就、多份舒心。
落实,还要给归属感打开“一扇门”,让租房也能在城市扎下根。对很多人而言,租房不只是“找个地方睡觉”,更期盼能享受与买房人同等的公共服务,推动“租购同权”真正落地。比如让备案的租赁合同成为享受医疗等服务的“通行证”,鼓励社区将租客纳入服务范围,让他们能参与邻里活动、融入社区治理,不再是城市的“局外人”。当平等权益覆盖到租房生活,租客就不必再以“过客”自居,租住的房子也能真正成为承载生活、满含归属感的“港湾”。
说到底,老百姓对《条例》的期待,是摸得着的安心、看得见的便利、感受得到的归属感。落实条例,无需搞“花架子”,只要紧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能让“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从美好愿景变成日常现实,让每一个租房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角落。(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