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职场“人机共生”情况如何?且看这份报告……

2025年09月23日 11:2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9月23日电 从“工具”走向“伙伴”,从“辅助”走向“协作”,AI角色进化下2025年的职场迎来了哪些变化?职场人与AI的协作程度如何?组织发展有哪些革新?智联招聘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平台用户展开调研,回收3112份有效样本,而这份《职场“人机共生”演进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揭开了职场演变的“面纱”……

应用场景:78.2%的职场人每周都会借助AI开展工作

报告显示,78.2%的职场人每周都会借助AI开展工作,这一比例较二季度的调研结果大幅提升,印证了AI已快速成为职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27.8%每周使用1-2次,占比最高。18.9%每周使用3-5次,每天高频使用3次以上或1-3次的职场人分别占比18.3%和13.2%,他们已将AI深度融入日常工作中,人机共生的职场环境正在形成。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51%的职场人将AI工具用于文档撰写、编辑和校对,占比最高;专业知识查询、学习和技能提升以45.6%的占比紧随其后,说明AI正在成为职场人提升专业素养的得力助手,通过AI实时检索行业前沿动态、拆解专业难点,构建“即时化、无边界”的学习模式。此外,数据分析、图表生成、信息整理、会议纪要及语音转文字、创意构思及方案也成为了AI工具的重要应用场景,这种“通用+垂直”双轮驱动模式,有效覆盖了从基础办公到高价值创造的全链条需求,推动职场AI向精细化、专业化迈进。

随着AI深度参与职场核心环节,职场人的工作效率与精准度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1.7%的职场人认可AI工具带来的工作效能提升。从低附加值劳动替代来看,AI通过自动化处理文档校对、数据录入、基础报表生成等重复性工作,将职场人从“机械劳动”中解放;从信息处理链路缩短来看,AI的实时检索、多源信息整合能力,解决了传统工作中“信息分散、筛选低效”的痛点。

AI工具给职场人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令其学会了“与AI协作”(如优化指令、调整输出等),占比33.6%。这标志着“人机协作”从“被动接受AI输出”转向“主动主导协作节奏”的高阶“人机共创”阶段。一方面,人类在与AI的交互中,逐步培养“数据化思维”;另一方面,AI通过人类对指令的优化、对输出结果的修正,不断学习“情境判断能力”,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机共创模式下,职场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随着AI工具在任务分配、进度管理和跨部门沟通中的深度嵌入,有助于推动传统层级式管理向扁平化、智能化协作转型。在传统架构中,任务需通过“基层执行-中层协调-高层决策”的层级传递,信息损耗率高、响应速度慢;而当每个“人机单元”具备独立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时,团队协作可直接通过“单元间的横向协同”来实现,团队响应速度大大提升。

价值跃升: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认可“智能伙伴”

报告显示,56.1%的职场人愿意为AI服务付费,揭示出AI产品的市场潜力。其中23.4%的职场人已完成AI工具付费行为,其中16.5%曾为单个AI工具及服务付费,如购买单月会员;6.9%的职场人更是曾为多个AI工具及服务付费,表明他们对AI工具的认可度正在从认知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AI工具的价值得到了实质性认可。

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职场中的角色也逐渐从单一工具演变为多维助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认可其作为“智能伙伴”的地位。报告显示,68.3%的职场人将AI视为效率工具,47.8%认为它是协作伙伴,25.4%将其视为决策辅助者。尤其对于步入职场不久的00后来说,在“决策经验不足但需快速成长”的挑战下,37%的人将AI作为决策辅助者,显示出年轻一代对AI在职业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更认可与更信赖。随着年轻群体在职场中话语权的提升,数据技术在决策支持层面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当AI既能解决“事”的效率问题,又能回应“人”的情感需求,“1+1>N”的指数级未来才能真正开启。报告显示,在工作内容之外,4成以上职场人表示会向AI工具倾诉工作烦恼、吐槽工作内容,AI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拟人化”情感寄托,职场人可以毫无负担地宣泄压力,甚至能获得AI的共情与安慰。这种现象在市场、公关和广告岗位职场人中尤为明显,58.3%会与AI进行情感互动。职场人在高压工作环境中对情绪出口的渴求,也推进了“人机共生”的发展步伐。

信任构建:“人机共创”进程中存在阶段性阵痛

当AI给的意见与人类同事的不一致时,63.3%的职场人选择综合比较后自主判断,既不盲目依赖AI,也不轻易否定其建议。这一核心行为背后,是职场人在AI时代对“决策主导权”的坚守,也是“多元参考、理性整合”决策模式的形成。另有12.1%的职场人表示优先采纳同事意见,7.7%会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可见“人类同事”的意见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还有8.4%的职场人表示会将AI的建议作为主要参考,7%重新向AI提问验证答案。

报告显示,38.1%的职场人表示与AI的协作配合度为较高或很高;与之相对,11.3%反馈“偶尔卡壳”,11.5%直言“毫无默契”。数据表明,AI虽已广泛渗透工作场景,但其与真实职场需求的适配度仍有提升空间。

深入分析协作障碍,“需要反复调整指令”成为最突出痛点,占比高达45.9%;紧随其后的是“输出结果需大量人工修改”(33.1%),暴露出AI在理解意图与交付质量上存在提升空间。此外,缺乏系统培训、担心数据泄露、难以构建垂直领域知识库等问题也加剧了协作障碍。

从发展视角看,这些问题实则是“人机共创”进程中的阶段性阵痛。要跨越当前“中等磨合”状态,迈向“深度默契”,需双端发力:对AI而言,关键在于从“能用”向“好用”进化;对职场人而言,则需完成从“尝试用”到“高效用”的能力跃迁。唯有如此,人机协作才能真正从“工具辅助”彻底升维至“智能共生”。

对于AI的工作表现,38.2%的职场人表示会经常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33.7%表示偶尔存疑,但整体信任度较高;对AI信任度很高的职场人仅占13.3%。人类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摸清AI的能力边界——哪些情况下AI可靠、哪些环节AI易出错、如何通过调整指令与结果验证降低风险;另一方面,AI需要通过人类的反馈不断提高“信任指数”——通过迭代算法优化输出等方式,提升准确率。只有当人类对AI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AI能更精理解人类需求时,才能进一步实现“人机互信”。

未来范式:多方协同实现“人机共创”价值图谱

如今,AI技能已从“加分项”逐步转向“基础竞争力”。近五成职场人过去一年在工作或求职过程中被要求具备或提升AI使用能力,其中,25.3%被明确了具体的AI能力要求,22.8%陷入“有要求但无方向”的模糊状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企业的AI人才需求还处于探索期:意识到AI技能的必要性,但员工所要具备的“AI能力模型”尚未清晰,这种状况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人机协同的落地实践,对组织管理者的战略视野、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

尽管AI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46%的职场人士提出:AI存在信息差,获取的资讯有延迟或不准确,居各项之首;其次,43.3%的职场人表示AI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有限,难以给出有效解决方案,暴露了AI在多层级逻辑推理、跨领域知识整合及情境化判断方面的不足;34.7%则表示AI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但实为虚构的内容,人工辨别困难。此外,“隐私保护隐患”(21.8%)与“隐性歧视”(15.5%)虽然占比相对较低,但同样是制约AI深度应用的关键短板。由此可见,AI亟需在信息更新机制、推理能力、可靠性与安全防护等维度实现多点突破,才能真正成长为更加值得信赖的职场伙伴。

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职场中落地的关键主体,企业在构建AI学习与应用支持体系方面正不断加码。对比2024年的报告数据,企业在AI资源供给与激励机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表示“提供了很多,且帮助很大”的职场人比例由10.4%提升至18.1%,而“提供的不多,但都很有用”的比例也从12.8%上升至18.3%。与此同时,“提供得不多,也用不上”以及“不提供资源支持”的比例则出现下降,反映出企业在AI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增强,且逐步取得实际效果。(崔吕萍)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