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文旅补贴惠民生 双节出游账本“轻”

2025年10月13日 09:14  |  作者:杨岚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被称为“冬季旅游前最佳长线出游窗口期”。近日,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启动,各地将发放超3.3亿元的消费补贴,让这个长假更具含“金”量。本期民生·民意聚焦惠民补贴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编者

(10月13日 民生民意)配图(8384607)-20251013090552

十月一日,游客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刘建华 摄)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多地启动文旅消费补贴行动,补贴精准投向门票、住宿、交通等核心消费场景,直接惠及广大游客。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旅游市场呈现“人次增、消费旺”的良好态势。

■ 百姓得实惠 产业添活力

“原本单张景区门票就要300元,领了补贴后一家三口省了超300元,这趟出游太值了!”10月5日,在浙江杭州宋城千古情景区入口,带着家人出游的市民李女士一边展示手机里的购买记录,一边向记者感慨。

据了解,各地金秋文旅体消费惠民活动力度空前,补贴申领使用更便捷。例如,杭州推出200余项金秋特色产品、活动和惠民政策,发放超过40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其中2000余万元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发放,市民、游客在飞猪、携程、美团等平台,搜索“杭州文旅消费券”或“杭州文旅券”等关键词,就可以找到活动专区。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满减券,今年双节多地补贴更贴民生需求,纷纷推出“定制化福利”。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出“京津冀旅游景区联票”,不少家庭因此调整行程,从“打卡单个景区”转向“深度游周边”。部分地区面向职工、大学生等消费群体推出定向消费券,例如,湖南怀化发放工会促消费文旅券260万元,浙江青田推出“这么近 那么甜 周末来青田”大学生周末主题游消费券。还有部分地区聚焦旅游消费细分领域发放消费券,例如,云南发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彩云美食美宿美物消费券”3000万元,四川成都发放旅游住宿消费券500万元,精准覆盖不同群体、不同消费场景。

补贴不只“省钱”,重在推动文旅体验“升级”。记者注意到,今年多地探索“补贴﹢服务”的融合模式,让惠民福利延伸到出游全流程。在四川遂宁,一张赛事票根联动文旅与演出资源,延伸消费链条,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文旅经济增量,游客凭借足球赛票根,即可在当地295家商户享受优惠;北京推出10条工业科技主题游线路,其中位于北京亦庄的机器人主题餐厅和机器人4S店很受青睐,迎宾接待、调制饮品、送餐服务均是机器人来完成,为游客带来新鲜体验。

对文旅产业而言,补贴更是一剂“强心针”,带动市场从“复苏”向“提质”迈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节”为核心,联动百家商贸企业推出“文旅﹢消费券”活动,发放2000余万元惠民补贴,带动消费超5亿元,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35%;海南三亚发放2000万元离岛免税消费券,同步覆盖免税线上购物,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联动,为离岛旅客打造丰富实惠的购物体验。

采访中,不少游客和商家也提出期待:未来希望在补贴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优化旅游体验,更期待惠民模式能形成长效机制。

■ 文旅补贴需长效提质

针对不少游客反映的“出游账本明显变轻”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表示,文旅消费补贴直接破解了老百姓节日出游“旺季成本高”和“消费顾虑重”两大核心痛点。门票、住宿等刚性支出的直接减免或抵扣,精准对冲了长假期间景区、酒店的价格上浮压力,让“出游账本变轻”成为现实。同时有效打消“想玩不敢多花钱”的顾虑,补贴相当于为游客增加了弹性预算,原本因价格犹豫的特色体验、升级住宿等消费决策得以落地,直接激活了潜在消费意愿。

“‘补贴﹢服务’的组合实现了从省钱到省心的体验升级。”安庭进一步解释,以补贴为纽带,可推动“单点优惠”向“场景化服务包”转型,比如“票根﹢服务”模式通过补贴串联起配套服务,解决了游客在多环节衔接中多头比价、重复付费的麻烦,降低了出游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实现了消费链条的全覆盖,这也印证了场景适配性对体验提升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则表示,文旅补贴正在重塑老百姓的出游习惯,推动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转变。家庭游客因联票补贴拓展行程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补贴降低了深度体验的门槛,让小众景点、文化体验等“非必选项目”变成“可选项”甚至“优选项”。同时,补贴引导游客将预算从单一门票向多元体验分配,让旅行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参与,丰富了旅行的文化内涵。

文旅补贴是否有建立长期机制的必要?朱鼎健认为,有其必要性。早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朱鼎健便提出“促进文旅消费 助力扩大内需”的建议。他认为,从产业端看,长期补贴能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持续投入服务升级而非短期涨价;从民生端看,它能将文旅消费从“长假集中释放”转向“常态化需求”,契合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需出台跨年度补贴实施细则,明确资金来源、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搭配金融支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构建“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平台赋能”的三方联动模式,通过数据监测核销率、消费拉动效应等指标,确保补贴精准流向优质供给方。

“文旅补贴的核心目的,不仅是刺激短期消费,更在于带动文旅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安庭则表示,未来还应持续聚焦业态创新,向非遗体验、乡村民宿、夜间文旅等领域定向补贴,如对非遗手作工坊按接待量给予补贴,降低游客体验成本的同时,助力传统技艺活化;联动技术创新,补贴AR游船、VR数字展厅等“文旅﹢科技”项目,既丰富消费选择,又推动景区提质增效。同时,支持融合创新,对“商文旅体”融合项目给予组合补贴,形成消费新场景。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复苏,老百姓对出游的需求已从“能出门”转向“游得好”。安庭建议,除补贴外,还需从基础设施、服务标准、供给质量三方面系统发力。重点完善“最后一公里”配套,例如在乡村旅游点增设停车场、旅游厕所,在小众景点开通景区间接驳专线,进一步提升出行便捷度;建立景区、民宿、导游等领域的服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补贴资格挂钩;依托大数据精准匹配需求,比如为家庭游客打造“亲子体验包”,为老年群体设计“慢游线路”,通过分众化供给满足“游得好”的升级需求。(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