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市县政协
福建泉州市政协: 打造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市
走进福建泉州,一家家机器制造企业生产车间里,生产鞋底的全自动发泡成型机正进行调试;一家家飞织智慧企业生产车间里,经编机飞速运转的一根根丝线“飞梭”变成一块块鞋面料……
泉州,这座孕育了特步、安踏、361度等国民运动品牌的城市,3天就能集齐研发团队、机台设备、材料配件、技术工人等100多个环节的生产要素,实现快速生产,并通过产品细分、场景创新与产业链重构,掀起一场场以“运动+”为核心的消费革命。
当前,作为全国最大、全球知名的现代体育产品生产和服务基地,泉州产业基础优势显著。在此背景下,如何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近日,泉州市政协围绕“构筑活力体育生态圈,打造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市”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现场掀起一次次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头脑风暴”。
在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庄灿霞率先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建议泉州在推进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市建设中,坚持“以体育人、以体兴业、以体促城”,夯实“体育强市”基础,焕发“体育强市”活力,厚植“体育强市”沃土,展示“体育强市”形象,优化“体育强市”环境,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21世纪海丝名城与智造强市贡献体育力量。
“泉州作为制造强市,一大批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从这里走向世界,但对标一流品牌,全市仍存在产业链协同不足、体育消费场景较为单一等问题。”在市政协常委,安踏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赖世贤看来,要进一步强化“制造+品牌”双轮驱动,激活“体育+”融合生态,拓展“科技+服务”供给,全面激活体育产业引擎。
紧跟着发言的市政协委员、奥运冠军李发彬认为,泉州竞技体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点燃全民运动的“火炬手”。希望把更多竞技体育场地、教练资源定期向市民开放;要持续守牢羽毛球、举重等泉州强项“金字招牌”,推广“市队校办”模式,让竞技体育为全市注入更强动能。
“要进一步优化设施布局,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全民健身网络建设,通过‘复合利用’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圈。同时,串联山海城景,立足‘一湾两江’体系,打造绿色山地运动带,形成蓝色海洋运动带,培育更多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线路。”市政协委员、泉州市体育局局长汪水永如是建议。
如何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市政协委员、石狮市政协主席黄延艺提出,要强化品牌建设推广,培育“海丝赛事”IP,打造更多“运动体验+文化感知+旅游消费”的复合型活动;要持续构建商体健融合场景,提升体育消费品质,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培养体育人才队伍,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助推泉州打造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市。
市政协委员、晋江市政协主席黄天凯建议,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协同,打造“赛事+制造”产业集群,并加快补齐“赛事+商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更多高水平训练基地落户泉州;进一步优化赛道布局,打造“城市名片级”标杆IP,培育“文化符号级”特色IP,构建“全民参与级”活力IP,推动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市委书记张毅恭在认真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建议后,充分肯定市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议的成效。他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落实加快建设体育强省部署要求,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挖掘城市“金角银边”,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健全体育产业生态链,培育体育赛事品牌,发展“体育+文旅”,开发体育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努力打造体育强市,让更多游客“因一场赛、爱一座城”。
市政协主席肖汉辉表示,要落实好市委决策部署,上下联动、协同发力,为建设体育强市贡献力量;要选准切入点,充分调研论证,在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社会力量办体育等方面持续建言资政;要发挥政协民主监督职能,推动成果转化,探索以赛营城、以赛促产、以赛育人;要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共识力量,为拓展泉州体育事业发展新赛道尽职尽力。
编辑:李律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