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新资讯

高校赋能:以干部下沉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5年10月31日 09: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高地与科技引擎,肩负着特殊使命,其中推动高校干部下沉驻村重点帮扶,成为连接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关键桥梁。华北理工大学干部下沉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径,推动帮扶机制持续增效、释放更大动能,取得良好成效。

驻村帮扶的现实意义与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高校定点帮扶已成为中央、省直单位助力基层发展的重要力量。干部下沉作为这一模式的核心衍生载体,既是政策传导的“传感器”,也是资源输送的“导管”。当前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仍面临三重挑战:乡村发展存在“持续发展动能受限”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受限”的双重制约;高校支持存在“深入基层内生动力不足”和“对农业项目外部助力不够”的内部短板;政策保障存在“系统性不足”和“工作协同性不够”的制度瓶颈。这些挑战迫切要求高校创新干部下沉机制,实现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的转变。

高校干部下沉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团队式帮扶,从“单兵作战”到“兵团攻坚”。华北理工大学选派3名党员骨干组成驻唐山市滦南县东一六村工作队,他们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工作队在半年内走访了234户、732位村民,精准绘制“民情地图”,梳理出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四大类23项问题清单。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帮扶模式,彰显了高校团队式帮扶的综合效能,克服了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实现了帮扶力量的优化整合。

长回路机制,构建“下沉-提升-再下沉”的良性循环。干部下沉不应是“一锤子买卖”,而应形成持续循环的培养与使用机制。高校应推动干部从学校到基层、再从基层到学校的双向交流,建立“识别-派遣-支持-评估-激励”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对于下沉干部,高校应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建立双向评估反馈机制,既评估帮扶成效,也关注干部在基层的成长轨迹。

乡村发展CEO计划,培育本土化经营型人才。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本土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要义。华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不仅带来外部资源,更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他们开办“田间课堂”,培训村民100余人次;在校村共建“实践基地”,邀请专家指导6次,培养本土骨干3名;协助农户完成西红柿品种有机认证,注册商标2个。这种注重培育本土经营人才的模式,为乡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振兴发展队伍。

深化干部下沉机制的策略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统筹,明确各高校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高校需打破“以我为主”的单线思维,构建“高校+地方+企业”的多方介入、全程协同机制。

因地制宜,找准帮扶“切入点”。中国地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需结合地方特色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帮扶重点也应有所侧重。东部高校可能更侧重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中部高校侧重教育振兴和产业振兴,西部高校则可能更关注产业振兴和医疗振兴。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确保了帮扶工作与地方需求同频共振。

数字赋能,建设“智慧乡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干部下沉应注重引入现代科技元素,建设“智慧乡村”。高校可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引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这些措施将有效破解乡村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文化引领,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高校干部下沉应注重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升乡村文化自信。高校可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帮助乡村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能够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活力。

高校通过干部下沉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一项兼具战略性与实践性的系统工程。华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的实践表明,唯有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双向赋能,才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技术与治理困境。未来,高校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化干部下沉机制中注重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让“高校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结出更多硕果。(刘春雨)

编辑:钱子钰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