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新闻

以创新破“卡脖子”难题 用制度解就业焦虑

2025年11月03日 07:4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球每三个工业品中,就有一个产自中国!”

11月1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第六组讨论现场,丁学东委员抛出这组关于中国制造业规模的硬核数据,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在丁学东看来,“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写入顶层设计,这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正在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制造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世界排名第一,形成了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提起中国制造业的“家底”,丁学东的表述充满底气: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1.6%,比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的总和还多。

亮眼成绩的背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比重每年均略有下降。这次,中央特别强调要‘保持合理比重’,这信号很明确——优势不能丢!”丁学东直言,当前,中国在芯片、光刻机等高端制造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如何补上短板,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仍是‘十五五’时期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核心考题。”

令人欣慰的是,在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关键赛道上,中国正加速“破局”。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应用,已成为全球工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各国都在铆足劲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谈及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丁学东又给出一组“跑赢全球”的数据:当前中国每万人拥有470台工业机器人,居全球第三位;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50万台,新安装量更是占全球半数以上。“这样的发展势头来之不易,必须牢牢抓住机遇,让‘智能’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岗位替代”的担忧。

“科技创新绝非简单的‘岗位替代’,反而会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岗位。有观点表示: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即便替代100个传统岗位,同时也会创造出120个新岗位。现在,这个积极的预测正逐步成为现实。”面对科技变革可能带来的就业挑战,丁学东认为,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他也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一套兼顾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制度解法”。

产业升级,人才能力提升是首要前提。“一些专业技术岗位,可建立‘每五年带薪进修半年’的制度。”丁学东表示,一方面让从业者补上技术迭代带来的技能短板,紧跟行业发展节奏;另一方面,进修期间的岗位空缺需补充临时人员,缓解就业压力。

在丁学东看来,应对科技变革下的就业挑战,核心在于构建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过去更多强调对设备、技术等‘物’的投入,今后要把‘人’的投资摆在更突出位置。通过持续开发人力资本、更新知识储备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展望“十五五”,丁学东表示,制造强国建设既要靠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守住产业链安全;也要靠制度保障就业稳定,让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本报记者 刘喜梅)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