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吴为山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民主同盟将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凝心聚力、作出贡献。
基础教育是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2024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92%,全国2895个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给社会减压、给家庭减负、给孩子松绑、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秀人才,已成为“十五五”时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普职融合、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可采用“基础课程﹢特色模块”的课程架构。一方面,针对文化基础扎实、有学术深造意向的学生,提供普通高中教育,强化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的深度教学;另一方面,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学生兴趣等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例如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开设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设置酒店管理、导游服务等课程。同时,推行“学分互认”制度,灵活转换普高与职高课程学分,打破传统教育路径的壁垒,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构建“多元升学、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统一的高考资格体系,拓宽职业高中学生升学通道。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优化高考竞争机制,加大专业技能考核比重,减少与普通高中同质化的文化科目考试。推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实施“技能﹢文化”综合评价,从制度评价层面消除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不畅、不宽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最终实现通过教育体系改革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目标。
三是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将发生持续变化,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总体减少,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增加,统筹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做好不同学段、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供需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前瞻研判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人口变化情况,科学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资源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保障普惠性资源有效供给;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优化班额和生师比,提高资源供给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扩大省属高校、城市优质高中对口帮扶县域普通高中覆盖范围,使县中振兴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节点。
编辑:彭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