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万建民常委的发言: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中共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2%,农业科技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强劲引擎和根本动力。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突出,棉糖胶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果菜鱼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好更安全更健康。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AI和数字技术等正深刻改变农业农村发展面貌。
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依靠科技力量。
一是加快构建梯度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建议通过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资源,形成强大科研合力,建立跨主体联合攻关机制,围绕种业创新、绿色种植、智慧养殖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设立专项攻关项目,精准发力,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生物育种领域要加快构建“资源—基因—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从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到基因的挖掘与编辑,再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最终实现产品的推广与产业化。
二是加快推进数智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智技术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例如,通过建设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农作物提供精准的种植方案,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农机的自动驾驶和智能灌溉。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通过溯源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推动农业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变。
三是加快建立科技赋能与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科技创新成果只有惠及广大农民,才能真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入股”“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持续加强对脱贫地区的科技帮扶,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提升农户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让农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增产增收,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享发展成果。
编辑:彭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