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网原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海关原关长高融昆:让开放的种子结出更多合作共赢的果实

2025年11月03日 11:3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如果说便利化举措是开放的“硬支撑”,那么“展”与“市”的无缝衔接则是开放深度的“试金石”。

对于远道而来的客商而言,海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第一道国门,更是他们感受中国营商环境、评估市场准入效率的第一个窗口。10月29日,正忙于筹备中国自贸战略论坛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海关原关长高融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海关作为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以来,持续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累计迭代完善18项创新举措,全力以赴为进博会提供一流监管服务,用逐年升级的便利化举措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批示要求。”

“作为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进博会的广阔平台既让原来可以进的展品更加便利、加速变为商品,也让更多原本进不来的展品首发亮相、沉浸式感受中国大市场魅力。”高融昆介绍,历届进博会中,针对冰鲜水产品展品对通关时效的高要求,海关提供“量身定制”监管预案,实现货物“即到即查、即检即放”,上届进博会更实现创新突破,首批免于提交国外官方证书的展品凭借信用担保顺利通关,法国软枣猕猴桃等首次入境农产品通过“特许审批”绿色通道快速通关,而马耳他蓝鳍金枪鱼在参展期间就完成“展品变商品”的身份转换,直接进入中国消费市场。

高融昆表示,上述变化的背后,是海关持续优化的监管服务体系——从“进博慧展”平台实现展品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到AR眼镜智能巡馆提升布展查验效率,再到引入“鉴证溯源”现代化“防伪”技术确保高价值艺术品“完璧归赵”,科技赋能让监管既“精准”又“温情”。

如果说便利化举措是开放的“硬支撑”,那么“展”与“市”的无缝衔接则是开放深度的“试金石”。高融昆告诉记者,上海海关创新推出的“展转商”“展转保”“展转跨”三级转化机制,让展品真正“留下来、活起来”。“展转商”机制包括推进与参展国家或地区检疫准入谈判,允许仅供展览的食品和化妆品免予加贴中文标签和抽样检验等,正是一系列创新性准入措施,让南非牛油果成为全国首批进口品类,借助进博平台打开中国市场的广阔空间。“展转保”机制更让斯里兰卡珠宝、德国化妆品等展品在进博会闭幕后,进入漕河泾、青浦等综合保税区继续展示交易,152件斯里兰卡珠宝展品通过该模式实现“参展即落户”。而东方美谷的美妆展品通过“展转跨”模式接入跨境电商渠道,实现“参展即上线、亮相即销售”,生动诠释了“进博会不仅是展品的舞台,更是市场的入口”。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部署,明确提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的要求。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高融昆认为,进博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同时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也将持续成为我国应对地缘政治、展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的重要外交经贸盛会。“进博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开放步伐的生动缩影,首届以来,40余个国家、100余种水果新获得准入,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这个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基里巴斯的水产品、阿富汗的石榴等,这些曾经的‘小众商品’如今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新名片’。”高融昆很是感慨。

谈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事了一辈子海关工作的高融昆表示,上海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相信上海海关将以日复一日的精准服务与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开放是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康庄大道”的深刻内涵,将“共享机遇、合作共赢”的诺言镌刻在每一件商品的通关轨迹中,以支持进博会“越办越好”为抓手,探索实施中国自贸战略,推进21世纪中国版自由贸易进程,让进博会这颗开放的种子结出更多合作共赢的果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