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全国政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述评之二

为人民美好生活凝心聚力

2025年11月25日 07:39 | 作者:本报记者 孙金诚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千年愿望和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

这一蜕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见证。

在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中,全国政协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任务,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商以求同谋良策,协以成事促发展,用真心、倾全力、出实招,把政协智慧力量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聚合,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各族各界群众在见证中参与,也在参与中持续见证中国减贫事业的伟大成就,真切体会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谋深做实助力扶贫更精准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并提出脱贫攻坚要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是人民政协必须始终牢记的政治责任和秉承的优良传统。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精准识别,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

“不仅要精准管理贫困地区和人口的信息网络系统,使之成为研究问题、出台政策的重要依据,还要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实现帮扶方与被帮扶方的精准对接。”

……

全国政协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紧扣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难点问题,在开展调查研究中强化议政建言,围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要着力增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能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攻坚行动规划,确保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16年6月,全国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与会常委和委员们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建言献策。大家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更精准的举措补齐短板,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是接近目标,难度就越大,越要追求精准。为更好地推动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政策措施的落实,2017年3月至7月,全国政协开展了为期4个多月的“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监督性调研,6位副主席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带队,100余位委员和50多位专家组成44个调研小组,先后赴15个省区市75个贫困区县开展前后两轮实地调研,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了解进展情况与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两轮调研过后,调研组既看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明显成效,也发现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诸如深度贫困问题凸显、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扶贫工作偏重短期效应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提出了实施专项培训行动提升基层脱贫攻坚战斗力、耦合搭建超常规举措“工具箱”保障攻坚克难等6项具体建议,得到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帮到点上拔掉穷根、扶到根上摘掉穷帽。”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察真情、访真贫、建真言,许多意见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和采纳。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

“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每年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座谈会,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面对“脱贫攻坚”这个“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围绕“摆脱贫困”这个群众心中的所期所盼,全国政协想党和国家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一以贯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每年都将“脱贫攻坚”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充分发挥政协的特点和优势,搭建丰富多元的协商平台献计出力。各专门委员会围绕脱贫攻坚也开展了很多工作。

2018年6月25日至27日,围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全国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召开的第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也是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次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基础上,继续聚焦脱贫攻坚开展的又一次重要协商议政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工作的连续性,也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

会前由6位副主席分别带队,4个专门委员会参与,利用2个月时间分赴6省区,34个贫困县实地调研,形成40多份调研报告,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要统筹优化资源分配,确保精准聚焦贫困人口脱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

——要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要在拔穷根上下功夫,筑牢持续稳定脱贫基础。

……

会议期间形成的意见建议被报送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受到高度重视。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因遭遇新冠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攻坚克难完成任务。

2020年6月22日,全国政协召开“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这是全国政协连续第五年将“脱贫攻坚”作为年度重要协商议题。全国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将脱贫攻坚在基层的最新进展、最难啃的骨头、最急切的期盼,带到了常委会会议协商议政的现场。

“应加快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的步伐,瞄准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扶贫先扶智,还要进一步加大偏远农村教育事业扶持力度。”“结合新冠疫情,一定要着重深入推进就业扶贫。”……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问题,委员们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现场听取了委员和基层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后,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作互动交流时表示,将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我国设立了五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021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100余位全国、省、市、县级政协委员参会,28位委员、专家和基层代表在会议现场或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发言。

委员们建议,要聚焦产业这个根本,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转变。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坚持广开门路“引”、多措并举“育”,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回乡创业队伍、“三农”工作队伍。

此外,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十三届全国政协还先后围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等议题,组织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专题研究相关意见建议,有力推动有关文件出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3年7月12日,全国政协举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10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25位委员和专家作了发言。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要健全乡村人才育、引、用机制,筑牢乡村振兴人才之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一系列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关键问题越发牵动人心:脱贫地区的底子还比较薄,基础还比较弱,部分群众返贫致贫风险将长期存在,如何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十五五”时期又该如何接续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

8月25日至26日,在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协商议政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常委和委员们建言的重要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十五五”时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超越单一的农业生产环节,要以产业深度融合为路径,向全产业链要效益,向多功能性要价值……

大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在充分交流、深入协商中碰撞思想、凝聚合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会的部署为“十五五”时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

展望“十五五”,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丽图景呈现眼前。全国政协将自觉站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持续抓好民主协商活动,拓展建言资政深度,强化民主监督力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