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黑龙江省原副省长孙东生:统筹推进“建、管、用”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示范区,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在墒情、虫情、苗情、灾情智能预警和处理等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布局应用,提升管护效能。【详细】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张桃林:精准衔接“三区三线”划定


摸清数量质量状况。综合分析国土“三调”、水资源“三调”结果,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土壤“三普”等工作,全面细致摸清耕地及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等,在此基础上落实并充分衔接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优化


可借鉴脱贫攻坚中“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的经验,鼓励探索粮食进出省之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自主协作和对口帮扶,引导调入省企业参与调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以便将双方的资本优势和产能优势互补起来。【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视和加强水利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重视水利建设。我国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44亿亩,占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的54%,灌溉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龚建东: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能力


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涉农部门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研判、灾情监测、灾害影响评估的数据算法,形成农业生产管理“一张图”,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减灾减损,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开展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


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针对黑土地面临的土壤侵蚀、有机质下降等问题,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实现我国首个风、水及冻融等多营力作用下的黑土质量演变过程模拟和预测大型平台。【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强化地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划拨资金、发行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分成、农业用水收费等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配套和建后管护使用。【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鉴于目前对于“两项指标”的运用各地区认识不一、执法各异,但考虑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特殊性,其新增指标收入是自己产生的,建议财政部对于不得用财政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的这一原则细化阐释和指导,对高标准农田自我反哺模式予以合规认定。【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汪胜洋:以更大合力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议制度化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设计环节,要让农田的所有者、使用者实地踏勘,共同参与讨论方案设计工作,设计单位征询农田的所有者、使用者意见建议应成为制度。【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


建议政府牵总推行“田长制”,明确田长职责,层层压实管护责任。开发“护田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农田有专人管护,在形成管护标准后,对“护田员”进行培训,提高管护专业水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