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行人大职权到回归政协本位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开始逐步向实行这一制度过渡...... [详细]
人民政协入宪的历史沿革
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郑重地载入宪法序言,第一次为人民政协的合法存在和作为提供了根本大法的保证...... [详细]
专门委员会的发展
人民政协专门委员会是在常务委员会议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工作机构,是政协广泛联系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把政协委员的个体优势转化为政协工作整体优势的重要载体...... [详细]
界别建设的发展历程
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基础。通过界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既是人民政协的显著特色,也是其独特的优势...... [详细]
从一个“是”到三个“是”
人民政协性质的规定,并不是人民政协一成立就确定下来的,而是经历了从一个“是”,到两个“是”,再到三个“是”的过程...... [详细]
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的发展历程
1950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全委会开始了提案工作。1951年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开始设立了提案审查委员会。从这次大会起,对提案有一个新的规定:提案人不用附署,一个人也可以提提案。从此...... [详细]
职能:从一项到三项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这一职能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外国议会和国内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详细]
人民政协理论的确立和深化
改革开放之后,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一些多年从事统战、政协工作的同志,对人民政协有无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作指导这个问题存在争议...... [详细]
社情民意工作的发展脉络
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自1994年提出后,20年来,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为人民政协开展社情民意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详细]
五大任务到八大经常性工作
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是指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闭会期间,组织委员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是政协经常性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