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莫让养老助残服务券变成“购物券”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各地的城市也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少惠及老年人的民生政策。比如北京市就从2009年起,每月由政府为16至59周岁无工作重度残疾人、60至79周岁重度残疾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用于购买订餐、理发、家政等居家养老服务。
但最近记者也发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北京的远郊区县,由于服务商有限,养老助残服务券已经慢慢变成了“购物券”,让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的政策失去了最初意义。
老人:买服务不如买东西实惠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小区的吴飞老人今年86岁,从北京市开始发放养老助残服务券开始,就一直享受这项政策。虽然几年来老人家附近的收券的服务商换了又换,但老人坦言,自己用得最多的,还是吃饭和买东西。
老人说的“买东西”,其实是指可以用养老助残服务券在小区附近的“稻香村”食品店买食品,以及打电话让一个服务点将成箱的牛奶送货上门。老人告诉记者,养老助残服务券刚开始发放的那几年,由于服务商有限,因此服务券怎么用,反倒成了难题。“有一次实在用不掉了,我就订了一个清洗油烟机的服务。结果清洗机器的人一定要让我换一个风轮。我说风轮好好的为什么要换?人家说反正你用的是服务券,政府白给的钱这么计较干吗!”吴飞老人说,这次服务让她感到很不满意:“虽然这钱是政府给的,但我也不想让它花在没用的地方。所以从这以后,我再也没用养老助残服务券买过服务,一般只用于订餐消费。”
近几年,老人家附近的服务商渐渐多了起来,家政公司、修理铺、理发店等都可以使用养老助残服务券了,但老人最喜欢的还是“稻香村”这样可以买东西的商店。“家政服务因为家里一直用的一家还挺好,就不想换了;买东西自己选择的余地大,挺好的。要是以后还能增加买日用品的商店就更好了。”吴飞老人说。
服务商:服务券变购物券,
让服务公司难以为继
虽然像吴飞老人这样认为用养老助残服务券买服务不如买东西实惠的老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其实北京市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补充养老服务不足,以切实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而不是用来买东西。《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券管理使用规定(暂行)》中也明确规定,养老助残服务券“不得购物或兑换现金”。
在北京一个远郊区县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何水(化名)告诉记者:2009年,他的公司和这个区合作,为这里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刚开始的时候效果特别好。那些有养老助残服务券的老人只要一个电话,我们的家政服务员就会上门服务。”何水介绍说,很多农村老人一辈子都没体会过别人给他们打扫房间的服务,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有了家政服务员的服务,家里甚至可以用“旧貌换新颜”来形容。何水告诉记者,由于服务效果好,服务需求量大,家政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非常高。
然而好景不长,还不到一年,区里的一些服务点就开始出现养老助残服务券可以用来买东西的情况。“服务券可以买东西之后,老人们宁可购买那些高出市场售价的商品,也不愿购买我们的服务。由于服务量明显下降,家政服务员也开始大量流失,到2010年下半年,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何水说,即使自己是这个区坚持最后一个卖货的服务点,但依旧没能摆脱“服务变味”的命运。
伊丽苏娅委员:
养老助残服务券还是应该以服务为主
全国政协委员伊丽苏娅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针对北京养老助残服务券逐渐变成“购物券”的现象,伊丽苏娅委员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市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助残服务券,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是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政策。但从目前情况看,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服务内容和体系。”
伊丽苏娅委员向记者介绍,由于老人身体状态、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对用养老助残服务券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离退休老干部,每月的退休金都有五六千至一万元,所以他们并不是很需要这种券,很多人领取之后都给儿女甚至家里的小时工用了。而一些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退休金也就两三千元,他们的收入显然不足以支付自身的养老费用,很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还有一些低保或孤寡老人,对他们而言,每月100元的服务券也是明显不够。“与其这样‘撒芝麻粒’,还不如集中力量,让养老助残服务券帮助最需要的人。”伊丽苏娅委员认为,养老助残券的发放不应当“一刀切”,而是应当根据老龄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更有针对性。
“与此同时,发放养老助残服务券还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尝试。因此,还是应以提供服务为主,不应异化为‘购物券’。”伊丽苏娅委员表示,将养老助残服务券主要用于服务,有利于培育老年服务市场和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有资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对解决当前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的问题能起到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养老助残服务券的发放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转变观念,让养老助残服务券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服务 养老 助残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