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拿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的改革魄力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去年李克强首次以总理身份答中外记者问,其中提出“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一年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频频见诸报端,也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之一。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吼几嗓子就能实现的事,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也最具有说服力,一年来,中央政府用行动诠释了改革的方向与步伐。
近一年来,国务院召开的40次常务会议中,高达30次涉及改革议题;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改革出效果,总理用生动的语言提到,“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最关键的是,市场活力被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被调动出来了,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
今年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同样有不少金句,比如,“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吾道一以贯之”“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这些表达极具个人色彩,更表明了中央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和决心。
我们常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面对难题,身处险境,是不是就不改了?就退缩了?或者选择性地改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改革,依然是不变的主题。所不同的是,改革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改革要选好角度,“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改革,要见效果,比如治污“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强力推进,同样在治污方面,李克强提出了两个“铁”,一个是铁腕,一个是铁规。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这种铁一般的决心,势必收到不小的效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改革,是为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有一句特别深情的话,令人动容。“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也许不少人没有过数十人数百人共用一个旱厕的经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幕似乎很遥远,但在一些地方确实残酷而真实地存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政府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这是对民众的最好慰藉,让他们看到希望。
此外,李克强在谈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民生问题时,也说了一句暖人身心的话,“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将心比心啊,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所以前不久我们出台了新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有句话说得好,“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否,不是比富人多多少,而是比穷人少了多少!”其逻辑是,一个政府有没有情怀,有多大责任,更多地体现在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特别是那些最弱势的群体,能够求助有门,享受到最基本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以百姓之心为心”。
“遇万难需放胆,破困局要智慧”。经济下行是政府去年的最大压力,经过改革和努力,我们完成了全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可以预见,今年遇到的压力不会小,困难不会少,甚至风险和阻力都超过预期,但是只要不断改下去,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愿景就会变成现实,最终让国民受益。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改革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李克强 拿出 魄力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