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继续争当核电装备制造的领跑者”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
“我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核电建设不能做到持续、稳定、均衡,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会停滞,意味着将错过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机遇。”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不无忧虑地告诉本报记者。
据悉,自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一段时间,原来“积极发展核电”的舆论突转,其前景“忐忑”。根据现有的信息,今后每年的市场预期为2-3台机组,未来核电装备制造的产能必将出现放空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将会在2014年、2015年陆续出现。“继续‘减速’、‘暂停’,从而造成大起大落、骤启骤停,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会丧失全球背景下的核电新一轮发展机遇。”王计坦言,“这是最让我们这些搞装备制造的人担心的事。”
王计表示,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利用。至2011年,核电占全球的装机容量约接近17%,核电占全球发电量约为12%。而我国目前的核电装机容量不足2%,因此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世界核电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尚未找到新的稳定、清洁、可替代的能源之前,建设和保有一定数量的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选择。”
“东方电气在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上,就核岛主设备而言,市场占有率40%左右,常规岛的市场占有率可达50%左右。”王计很自豪。作为世界上首个集水力发电、燃煤发电、核能发电、燃气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六电并举”的发电装备供货商,东方电气连续多年发电装备产量保持世界第一,并成为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的领跑者。然而,形势突变颇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目前东方电气核岛主设备的在手订单在2年内都将完成,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失去了持续的依托工程,我们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上都要面临衰退,而一旦滑坡人才流失,恢复起来会十分困难。”王计大声疾呼。
作为曾在二重、一重和东方电气三家涉核企业当过主要负责人的王计,对于中国核电设备的国产化道路有着特别感受,“东方电气通过岭澳一期和岭澳二期,开始与国外先进的核设备制造企业分包、合作、合资、发包,依托各个核电工程,通过批量化生产,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并逐步形成了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发电机组等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为全面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开发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王计客观评价道,“通过不断的能力培育,包括东方电气在内的国内装备制造业已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很强’一是指制造能力完全满足乃至超过市场需求;二是指核电主装备制造已经实现批量化,制造工艺成熟,制造质量稳定;三是指关键材料、关键工艺技术和设备都已实现国产化。就制造而言,完全能满足核电建设发展的需要。”
让王计不满足的是,“就核电站装备而言,我国与国外的主要差距是在研发创新体系的优化配置上。”王计透露,我国的核电建设正在实现追赶和超越,正在消化、吸纳和创新核心技术,正在补充和完善关键试验设施,正在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堆型(如CAP1400等),正在研制多种四代核电堆型(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东方电气将继续争当核电装备制造的领跑者,不但承担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堆型核岛及常规岛关键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任务,还承担了钠冷快堆及钍基熔盐堆部分核岛主要设备的设计研究及制造工作,并努力打造集核电主设备设计和制造能力于一身的“核蒸汽系统供应商(NSSS)”,全力为中国核电装备“走出去”做出新贡献。
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国人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有着空前关注,王计负责任地说,“我国在建核电站多为二代加及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拿新近投运的核电站来说,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并无差距。”面对国内核电设备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东方电气也在积极寻求走出国门为世界核电发展提供装备的途径。王计希望,“国家加强核电安全科学的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并在出口税收政策以及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来培育制造集团的核电装备设计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进一步培育和提高国内的原材料供货能力。”
编辑:罗韦
关键词:核电 王计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