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民革山西省委会开展慰问民革前辈活动小记

2014年03月26日 09:21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李蓼源、董振欧、周锡奎、刘生……

  这些人名,有些也许你不熟悉,有些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然而,就是这些人,他们有的曾在黄埔军校学习,投身革命;有的曾参加抗日战争,用血肉之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有的作为民革领导人和代表性人士,为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他们,就是山西的民革前辈,他们的爱国精神、高贵品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根据民革中央《关于开展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的通知》精神,2014年初至3月,民革山西省委会开展了慰问民革前辈活动,此次慰问的民革前辈为民革党员中的黄埔老人、抗战老兵以及曾担任民革中央常委以上职务的老领导。两个月的时间里,慰问组一行走访慰问了16名民革前辈,与老人们进行亲切交谈,对其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和了解,并送上慰问金。

  1925年出生的李蓼源,是民革山西省委会原主委。1938年从河南经陕西来晋,参加抗战。1941年起,开始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侍从秘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民主党派。”“推倒大山、艰辛建国、强国富民、党绩难忘。”说到动情处,李老潸然泪下。

  李老的讲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他跌宕而又传奇、厚重而又深邃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造诣精深的史书。这,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对“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拍摄工作的信心。

  和李蓼源一样,此次慰问的民革前辈们大多都直接参加过抗日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民革党员杨俊明生于1921年8月,河南息县人。1942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八分校,1943年10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30军30师90团。 1945年2月,已是90团8连副连长的杨俊明率领50名士兵防守位于湖北宜昌的四防山。距离此山150米处的莫鸡山上则驻扎着日军部队。

  杨俊明告诉记者,1945年8月15日,像往常一样,他和士兵们在四防山上守卫着,突然对面莫鸡山上传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为了证实广播是否属实,他就一路小跑着赶往总部,在长达七八公里的路程中,他时而嘤嘤哭泣,时而傻傻发笑。“哭,是因为八年抗战终于盼到了胜利;笑,是因为我和我的同胞们终于不用再受苦了,可以和亲人团聚了!” 杨老说。

  满头的银发,布满皱纹的面颊,颤颤巍巍的身影……慰问活动中,凝视着眼前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已很难将他们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血硬汉联想到一起。就在民革山西省委会去年9月开展抢救性收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时,民革太原市委会的孙希文等老人相继离世。悲痛之余,更增强了省委会开展抢救性收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张友君指出,山西民革中的黄埔老人、抗战老兵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我们一定要本着对民革事业高度负责、对抢救性收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及早开展史料收集工作。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民革 前辈 慰问 省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