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民资投银行要三思而行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马胜祥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设立中小银行,对民间资本而言,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投资渠道,解决民间资本的一部分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从事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实现产业转型。
不过,对于初涉银行业的民间投资人来讲,需要客观看待银行业的风险和收益。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银行业自身的许多特性,与传统工农业有很大不同。
首先,从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业与我们看到的事实相反,它并非是个躺着也能赚钱的行业,而是一个存在潜在高风险行业。
这种潜在高风险源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特殊性。
作为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银行业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客户(存款人和贷款人)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银行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
这些信息不对称与特殊的经营对象———“货币”相结合,就极易诱使经营者、所有者和贷款人之间因为追逐利益而引起的行为扭曲。这种行为扭曲可能是收受贿赂违规发放贷款,高息吸收存款非法挪作他用(或非法据为己有),或者是经营者违背所有者(股东)的意愿过于追求短期收益、贷款给风险过高的项目,等等。
扭曲行为的后果,轻者是银行经营亏损、股东利益受损,重者可能是存款客户资金的损失,甚至引发区域性金融和社会稳定问题。
其次,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也在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强度,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一方面,多元化竞争加剧了银行经营的差异化风险。如,20余年来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社区银行、农村银行、村镇银行的相继成立,已经迫使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全面加入竞争队伍。民营银行成立后,基于其灵活的机制会再次加剧这种竞争。尽管竞争各方各有优势和套路,但由于品牌优势、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差异,民营银行在竞争之初极有可能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速也会逐渐削弱银行的利润水平。利率市场化不仅会挑战银行以往“吃利差”、“揽大户”的传统经营模式,也会带来净息差的不确定、加大成本定价的管理难度。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是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利率是银行的资金收益,两者的差额——净息差形成了银行的毛利润。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基于品牌等劣势和行业监管的要求,可能不得不以高于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平均贷款利率的策略吸引客户,这也意味着资金成本的提高和收益减少。
因此,利率市场化可能意味着银行业高利润的逐渐消失。其实,这一现象自去年7月份央行宣布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后已有所显现。
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业净息差较2012年同期平均收窄10个基点,前三季度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长13.55%,较2011年、2012年分别降低了3.57个百分点和2.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和净息差水平的下降导致前三季度行业净利息收入对利润增长贡献放缓至7.29%,远低于2011年、2012年分别为22.92%和14.08%的贡献度。
至今年3月底,已经公布的12家A股上市银行2013年利润平均增速均有所放缓,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利润的平均增速降至10.96%。
编辑:罗韦
关键词:银行 利率 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