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总理夫人在河南郏县的插队故事
名单中的知青,王光套都认识
程虹文章中提到的汝河大坝
吴焕霞说,这就是她和程虹当年的宿舍。
1978年2月16日,得知程虹被录取消息后,吴焕霞写了一篇日记。
她是人人称赞的才女,性格随和、平实
她是人人敬佩的“铁姑娘队”队长
她曾托人给“石头队长”捎来500元钱
她曾半夜拉架子车送室友去卫生院
作为总理夫人,低调、平和的程虹首次正式亮相后,出现在她简历中的所有“关键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下乡知青……
“夜幕已经降临,眼望周围朦朦胧胧的原野,那一块块熟悉的玉米地,那条一直通到板厂的沟,脚下这条曾走过多少回、至今还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这是程虹1994年8月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难忘那片热土”中的一段话。带着她对这片热土的恋恋不舍之情,昨天,郑州晚报记者走访了她曾下乡插队的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这里,依旧保存着她年轻时的记忆。
郑州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她通过同组知青给“石头队长”捎回500元钱
广阔天地乡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县城西南,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68年,就是这块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程虹1974年插队的板厂村,便是其中的一个生产队。
“从1968年开始,一共从城里来过69名知识青年。” 1947年出生的王光套是当地人,由于年龄稍长,他不仅见证了40多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过程,而且,至今仍清晰记得每一名知青的名字。
“王照合,我当然知道。当年,他和每个年轻人关系都很好,那时候,大家都很敬重他。”听到熟悉的名字,王光套有些惊讶,当他听说了程虹曾在文章中多次夸奖这位“石头队长”的事情后,神情中瞬间写满了忧伤。
“十几年前,他就去世了。现在,家里还有俩孩子在附近的厂里上班。白天很少在家……” 话说到一半,王光套点了根烟猛抽了一口。稍稍思索了十几秒钟后,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儿:“对了,王照合去世前身体很不好。记得有一年,程虹还委托过一个同组的下乡知青,给他捎回来500块钱。”
虽说平日只顾忙着劳动,打交道并不算多,但在王光套的记忆中,他对才华出众的程虹印象特别深刻。
“当时,公社经常组织报告团演讲,我平时特别爱唱,总喜欢给大家表演节目。那时候,程虹主要负责给大家演讲。”几次“同台合作”之后,王光套突然发现,程虹除了性格随和、平实,而且文艺才能出众。
说起大伙儿的评价,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那时候,生产队里人人都夸她有才华。”
不仅如此,当初身为生产队“第一组长”的程虹,还在平时的劳动中,给王光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清晰记得,当时程虹所在的小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铁姑娘队”,每次都是她带领大家揽下了队里最重、最难的活儿。“当时,在我们全公社,‘铁姑娘队’的队员们,绝对是人人敬佩!”
她曾是“铁姑娘队”队长
走进知青当年生活的宿舍,一块镶嵌在门头下面、写着“板厂村知青旧居”7个大红色字体的小牌子映入眼帘。这里,也是程虹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大家都希望这些历史建筑能保存下来。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房子外面的墙上写上了‘知青旧居’几个字。去年,又挂上了一块牌子。”由于平时很少出门,多年来,只要有空,王光套便到几间老房子里打扫一下卫生、清理一下灰尘。时间久了,他也渐渐成了众人口中一致认可的“管理员”。
“有时候,那些来这儿插过队的人会到这里看看,我就负责接待。这里,有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打开右侧的房间屋门,王光套伸手轻点着墙上一张印有所有下乡知青的名单喃喃自语,这些年,所有返回过这个小院的人,他一一记得:“乔英,一个多月前回来过;朱国强,去年回来过;冯笑冬,去年也回来过……1993年的时候,程虹回来过。”
1994年8月1日,重新返回过板厂村的程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难忘那片热土”的文章。她在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言语中,曾多次提到了这条带给自己美好回忆的小河流。如今,这条小河岸边依旧绿意融融,恬静漂亮。
她曾在1993年返回“知青宿舍”
2012年12月24日,一幅巨大的知青群像浮雕矗立在郏县广阔天地乡,从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纪念馆的馆长叫吴焕霞,出生于1956年。巧合的是,一直生活在板厂村的吴焕霞,在1975年与程虹成了好朋友。
“其实,我1974年就认识她了。那时候我在公社广播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她在台上演讲,心里特别佩服。”由于当时板厂村是公社最知名的生产队,经常有其他生产队前来学习经验。那天,吴焕霞第一次见到了演讲台上的程虹。从那以后,她心里便把程虹当成了学习榜样。
“她文采好,有才华,每次打交道都是一次学习机会。”至今,吴焕霞依旧清晰记得,那次接触之后,她心里足足激动了好几天。
1975年初,吴焕霞被分到了板厂村驻队。意想不到的是,她不仅与程虹分到了同一个宿舍,还特别有缘,成了床挨床的好室友。
“她是进门第一张床,我是进门第二张。”从那以后,越来越熟悉的两个人成了宿舍里最要好的一对姐妹。
一次缘分,她们成了好姐妹
然而,稍嫌遗憾的是,由于广播站工作原因,吴焕霞仅在板厂村待了半年多时间。“虽说相处不算长,但这半年来,她经常照顾我。”聊起39年前与程虹相处时的点滴经历,她想起了一件铭记于心的往事。
那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吴焕霞因身体着凉发起了高烧。半夜时分,当她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时,程虹和几名室友正满头大汗地用一辆架子车推着她往公社卫生院跑。
“按理说,我比她大一岁。可那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她像一个大姐姐。”
“我比她大一岁,可心里总感觉她像大姐姐”
■了解一下
难忘的历史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那时候,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在当时的郏县大李庄乡,32名有文化的贫下中农子弟积极要求到农村工作。1955年,毛泽东了解到郏县知青工作经验后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垦荒的热潮。
1968年7月15日,大李庄乡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那时,“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了郏县,成为知青们梦寐以求的圣地。
■舍友日记
“欢送会上,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
1978年2月20日,程虹因考上大学要离开板厂村。临走前,生产队为她开了一场欢送会。
“真的,认识那么久,从来没有见她哭过。欢送会上,第一次看到她流泪了……”那天的欢送会结束后,吴焕霞带着难过和不舍的心情许久不愿离开现场。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了一篇日记:“上午给程虹开了一个欢送会。会上发言的有……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她说,经过自己努力,被大学录取了,真是感到高兴,又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满意的成绩;难过的是,将要离开待自己亲如儿女的‘家人’和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
其实,早在4天前刚听说程虹考上大学的消息时,吴焕霞就写过一篇日记。
在那本存放了30多年、早已发黄的本子里,另外一篇写于1978年2月16日的日记中,除了祝福,还包含着吴焕霞深藏心底的一份敬意:“听到程虹被录取的消息,很为她高兴……今后,我要以实际行动,向程虹学习!”
编辑:付鹏
关键词:程虹 知青 插队 吴焕霞 郏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