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我国正积极探索更具人性化的戒毒康复模式
原标题: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我国正积极探索更具人性化的戒毒康复模式
杨建华正在和戒毒康复人员谈心。
6月26日,第27个国际禁毒日。吸毒,于个人、家庭、社会而言,都注定是个悲剧。2007年12月和2011年6月,我国分别出台了《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确立了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新模式,各地积极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戒毒康复举措,我国也建立完善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戒毒康复场所康复等多种戒毒措施相互衔接的戒毒康复体系。
“刘队”:“我已经戒毒13年了”
和刘俊面对面交谈,几乎没人会相信面前的这个男人已经过不惑之年,更不会想到他曾有过12年的吸毒史。1米8的刘俊身形挺拔,语速缓慢,有时会露出他这个年纪的男人少有的腼腆,他并不介意透露自己的过去,只是会紧紧补上一句“我已经戒毒13年了”。
刘俊家住甘肃白银市白银区,他染上毒瘾的经过听着并不新鲜。21岁生日的时候,他请几个同学朋友来家庆祝,一个朋友带来了一包海洛因作为生日礼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刘俊尝了几口,此后的几天好奇心依旧作祟,从此上瘾。这之后的故事和其他无数不幸家庭经历的没有两样:因为吸毒,刘俊丢了工作,为了借钱“买烟”,他找遍了亲戚朋友,最后像瘟疫一样为众人厌弃。最终,母亲的眼泪、兄长们的责骂和邻里的唾弃也没能让他放弃吸毒,21岁到33岁,人生最好的年华中,刘俊只留下了5次强制戒毒和2次被判劳教的印记,“当时我被毒品摧残得不像个人样,身体毁了,意志垮了,众叛亲离,内心非常孤独”。
2001年,刘俊从劳教所出来后,社区帮扶人员在第一时间登门拜访。“当时我不理解,很是排斥,对人凶巴巴的,有时候还骂骂咧咧。”忆及当初,刘俊仍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并未就此放弃,还是定期上刘家找刘俊谈心。最后一次,街道书记和社区杨大姐刚上门,刘俊就起身出了家门。半个多小时后,刘俊回来看到对方仍在等他,“当时心里就暖烘烘的。我就想人家图个啥,为什么非要像自家大姐大哥一样帮助我。”
后来街道给刘俊安排了一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并给他办了低保、医保,2005年年底还为他争取到了一套廉租房。“你要说什么改变了我的生活,那真的是政府和社区帮扶人员。”刘俊说。现在,他在社区负责卫生和绿化,平时为居民提供服务,逢年过节还带领舞狮舞龙队给街坊邻居们耍上一些功夫。前年,刘俊受聘担任白银区文体局文化生活指导员,同时还担任社区社火队队长,“现在大家都叫我刘队!”刘俊忍不住乐呵起来,大家认可了他的努力和改变,要知道早些年他在社区就像过街老鼠一样。
服务社区的同时,刘俊现在还是一名禁毒志愿者,义务宣传毒品危害,并上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例子来说服那些和他有一样过去的人。谈及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期望,刘俊自言“现在很满足,要在这个公益性岗位上干到退休”,如果说还有什么希望,他希望社会多关心吸毒人员,不要歧视他们,“毕竟谁都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
社工老杨:“我理你!”
家,对有过两年强制戒毒经历并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倪宾而言,并不温暖。不许坐客厅的沙发,不许碰电视遥控器,即便在除夕夜,父亲也不允许他上桌与家人吃年夜饭,除了老母亲的眼泪,家里再没什么和他相关。“活这样还有什么意思,有谁会理我?”
“我理你!”就在倪宾感觉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时候,老杨出现在了他面前。之后,老杨和同事几番上门进行调解规劝,倪宾父亲硬挺的头终于慢慢低下来,渐渐接受了儿子。
今年62岁的老杨全名杨建华,是湖北武汉青山区的戒毒康复社工,他佩挂的社工证工号是NO.001,发证时间是2007年6月18日。2007年6月,武汉市禁毒委决定在青山区率先展开社区禁毒试点,这也是湖北省实施社区禁毒的首批试点社区之一,当时在红卫路街道文苑社区负责群防的杨建华应聘上岗,在大多数人们还不了解禁毒社区义工概念的时候成为湖北省的第一名禁毒社工。
“我当时就是觉得这项工作很刺激,有挑战性。”在技校教过书的老杨善表达、会沟通,更重要的是责任心重。上岗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掌握社区内全部23名吸毒人员的状况,但老杨手上唯一的资源只有门牌号。在这23人中,有一名吸毒人员朱敏已经举家迁走,不知所踪,在数次登门无果后,老杨决定守株待兔。果然,一年过后,朱敏的父母在回社区办理退休年审时,被老杨“等”到了。
但老杨没想到和朱敏的第一次见面竟也一波三折。害怕、排斥、怀疑,不知禁毒社工是干什么的朱敏总觉得老杨要“抓她进强戒所”,因此多次爽约。老杨没有灰心,不断给朱敏发短信,答应帮她解决工作、住房等困难,还特事特办帮她很快办下了低保,并不厌其烦地给她解释相关政策,终于朱敏接纳了老杨,开始接受社区戒毒,“没想到,还有人为我们这样的人服务!”老杨一直记着朱敏的这句话。
作为湖北第一个禁毒社工,没有规则告诉他一步一步该怎么做,老杨只能一个个地交流、沟通,一次次地摸索总结。不断摸索中,杨建华自己提炼总结出了禁毒社工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十五字工作口诀,那就是禁对辖区的吸毒人员必须做到“记得清”、“找得到”、“贴得拢”、“帮得上”、“稳得住”。“记得清”即是对辖区的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要熟记在心;“找得到”即是要找到社区戒毒康复对象本人,“贴得拢”是走近戒毒人员,和他们交上朋友;“帮得上”就是根据吸毒人员的实际困难,从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帮扶,在思想上给他们帮教,使他们真正懂得毒品的危害;“稳得住”就是能够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慢慢地,由开始上门被拒被骂,到后来能喝上一口家属倒的水,老杨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我们就是这些吸毒人员和家人、社会、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道缓冲带。既得有承载力,还得支撑得住。”逐渐干出名堂的老杨成了武汉市的戒毒名人,表彰、采访、求助随之而至。这么多年老杨帮过的吸毒人员不计其数,而他也成为这些人最信任的人,甚至超过自己的亲人。“别人对我认可,就是我干这件事最大的光荣和动力。”老杨说。
“帮教,要做到帮在前面。”老杨说,如果让戒毒人员陷入生活困境,那么政府、家庭、个人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一旦过去的圈子向他招手,戒毒人员很可能就会再次走上吸毒的道路。而吸毒心瘾难戒,一旦被重新拉回吸毒圈,很可能再也无法回头。正因为如此,老杨把全副精力都投在了帮助吸毒戒毒人员解决困难上,他的电话也成了终年不关机的热线。“我们社工给他们做好生活托底,让他们真正自愿戒毒,这些人才有回归社会的可能。”老杨说。
“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
“他们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特殊的病人,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谈及吸戒毒人员,公安部禁毒局戒毒康复处处长吴鑫向记者反复强调要“人性化对待”。
目前司法界和医学界已经有了共识,所谓的“吸毒成瘾”是药物成瘾的一种,属于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吴鑫向记者介绍,针对吸毒人员戒毒难、巩固难、回归社会难的问题,国家禁毒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更具人性化的戒毒康复模式,努力提升戒毒治疗实效。近年来公安、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充分运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有效提升了戒毒治疗效果。目前,全国已建立自愿戒毒机构和科室130个、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763个。
戒断毒瘾只是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如何生存进而重新融入社会。吴鑫介绍说,由于长期吸毒,绝大多数吸毒人员自身多种病痛、生活困难,在社会上深受歧视,加之不少人缺乏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岗位。在吴鑫看来,对这些特殊人群,应当给予特殊关爱,否则之前所做的戒毒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只有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远离毒品、增强信心、修复家庭关系、恢复社会功能,才能促使他们提高戒毒信心、巩固戒毒效果”。
今年4月,国家禁毒办、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扶持和救助服务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援助、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谋生安身的岗位,一份基本生活保障,一个融入社会的机会。”吴鑫表示,戒毒是世界难题,面对居高不下的复吸率,各个国家和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戒毒康复措施,目前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尽最大努力动员社会各界能够关怀、帮助、接纳这些曾经行差踏错的人,通过大家的努力巩固戒断成果,降低复吸率,“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戒毒康复模式 人性化戒毒 国际禁毒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