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货币政策必须“从紧转松”
简单否定央行“降准”没意义
目前正值货币政策切换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尤其是认识上的误区几乎充斥着媒体版面。比如,6月25日,某重量级媒体发表《砸钱治不了中国经济“内科病”》的文章,称中国不该“砸钱”(指央行“降准”),因为中国的“内科病”在于结构。笔者认为,简单地否定毫无意义。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已经不起货币政策再度出错,所以必须多说,尽可能把问题解释得透彻一点。
笔者承认、也坚信:医治中国病症,单靠发货币这一剂药没用。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就像航船上的发动机,所控制的是航行速度,而无法控制方向。控制方向,必须依赖其他结构性政策,比如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甚至包括审批制度等。货币政策采用的是金融控制、货币控制、资本控制的手段,它针对的是流动性极高的资产,所以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它的流向(详见作者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第23期的《我看央行“定向降准”举措:方向正确 手段欠佳》一文)。
那为什么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监管制度等政策可以调结构?因为,这样的政策给到哪个行业或企业,它只属于这个行业或企业,针对钢铁行业的政策不可能跑到纺织业。所以,试图用货币政策解决经济结构的努力是荒谬的,不仅无助于结构调整,而且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混乱,更重要的是:会给经济总量带来大问题。过去我们犯的错误正在于此,结构性政策被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弱化,而不断强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整结构的力度。最后,“金融倒爷”推高利率,而资金流向“高利率”的接受者——房地产,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越调越扭曲。
所以,如果中国的“内科病”是结构性问题,那显然不可指望货币政策去解决。因此,《砸钱治不了中国经济“内科病”》的立论不成立。但我们的问题是:既然货币政策治不了经济结构性的病症,那是不是可以不要货币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对错都无所谓?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承认,对经济而言,砸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现在,中国经济的一些大问题交织在一起了。第一,“金融倒爷”层层扒皮、货币空转提高利率,已经阻断了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二,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被地方保护阻断,结构性政策力度被大大弱化;第三,金融投机方向钱多,实业投资方向钱少,实体经济求钱若渴。
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让所有政策回归本源。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货币政策就必须“从紧转松”,执行中性偏宽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最正确的、不容推卸的责任。同时,金融监管者必须清理“金融倒爷”,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血脉,压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至于调整经济结构,这需要各级政府痛下决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国务院颁布的各项产业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实现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国务院不发空头文件”。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编辑:罗韦
关键词:政策 货币 经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