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华人新生代回国身份认同遇尴尬 文化差异是主因
图为丽水华人华侨子女夏令营的营员们跟老师学习国画。何瑞禄摄
无论居住在哪里,各国华人新生代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面临文化“归属”的问题。
海外华人出生在国外,成长在国外,回到中国后难免会遇到身份认同的困扰。
身份认同困扰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扩大,越来越多的“华二代”陆续选择回国读书、工作或创业,但他们的华人背景却给他们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尴尬。
回浙江工作了5年的英籍华人孙艾玛时常有“被夹在中间”的感觉。她说:“当别人问我的出身时,我说是英国人,他们看我的外表总会说‘不,你永远是中国人。’但我说的中文有口音,英文却很地道,他们又会觉得我确实是英国人。”
虽然有着中国人的脸,但这些“华二代”时常会有疑问:“我到底是谁?”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不时会随着他人的判断而改变。
程查尔斯是出生于纽约的美籍华人,2011年作为海外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就读本科。“刚开始和别人说自己是留学生时,他们都觉得我是美国人。但时间一久,可能是因为我的外表,他们又觉得我是中国人。我自己也搞不懂我到底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我周围的那些‘华二代’也有着相同的困惑。”查尔斯对此感到不解。
文化差异是主因
“华二代”在国外土生土长,接触较多的是国外的主流文化。来到中国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产生身份认同的苦恼了。
“虽然自称‘华人’,但我从小在英国长大,我的思维模式和角度都跟中国人不一样,这让我有时候很难和当地人沟通。”艾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显得很无奈。
不仅固有思维难以改变,国内外不同的风俗习惯也让他们很不适应。
40岁的美籍华人周卡罗尔4年前在北京开了一家蛋糕店,对中国人喜欢讲价这一现象,她一直难以理解。“我不习惯讲价,美国人很少有讲价的。”她说,“当他们为了一个蛋糕跟我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感到我真的无法融入这里。”
此外,语言往往也是归国“华二代”的一个“硬伤”。
查尔斯认为:“在中国,像我们这种‘华二代’如果中文不好真的很难融入集体,别人只会把你当成外国人。我的中文水平在日常交流上没太大问题,但对一些成语、俗语以及时下的流行词还是难以理解。”
语言、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差异所致。
想要融入需努力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华二代”消除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尴尬,让他们早日融入中国社会呢?
现在,查尔斯身边的中国朋友几乎都已经把他视为中国人。在谈到这一点时,他认为找准自我定位非常重要。他说:“当我和中国人在一起时,我会入乡随俗,用中国式的思维来理解他们。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个人意愿,到底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还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待人接物。多和中国人接触交流来了解中国社会非常有必要。”
同时,华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不可或缺。有关专家分析表示,如果华人父母坚持让孩子从小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保有原本的“中国根”,那么孩子回国后想融入中国社会就会容易得多。
帮助归国“华二代”融入新的环境,让他们放心地在中国安家落户,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孙莹双
编辑:曾珂
关键词:华人新生代身份认同 文化差异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