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晋城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毕明荣与《人民政协报》的“缘分”

2014年09月12日 10:22 | 作者:毕明荣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缘份,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又像一条红线牵挂着你我她。2001年国庆节,当时我在一个县级人大值班,泽州县政协一位同志拿着一张报纸来到我办公室。刚劲有力的“人民政协报”五个大字映入眼帘。我说:“这张报纸由邓小平题写报名的吧,我看看内容。”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这张报纸的《春秋周刊》公开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此后,我经常找机会看《人民政协报》。日积月累,我对政协的历史、职能、作用和日常工作,逐渐有了一些认识。再后来,我调入市政协,《人民政协报》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市政协工作的十年,我工作经验的积累、我的成就感,都有她——《人民政协报》的默默支持。至今,我也舍不得忘记她、放下她。

  我对《人民政协报》的进一步认识,是在与晋城市政协原主席程延龄的谈话之后。2010年6月的一天,我去他家拜访。一进客厅,他正戴着一副眼镜看《人民政协报》。他说:“每天的《人民政协报》我要从头看到尾。今天报纸的第二版刊登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刚到安徽工作,就走访了安徽省政协,看望机关工作人员,并进行座谈。从中可以体现出一位省委书记的从政风格。你们年轻人应当捕捉这些信息,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对政协的支持。”程主席理论功底深厚,不仅看报,更重要的是研究报,并经常在《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他对《人民政协报》的喜爱和钻研,一直影响着我,也巩固了我与这份报纸的情缘。2010年7月,在北戴河全国政协培训中心参加山西省政协组织的全省政协委员培训班,其中专门有介绍人民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专题讲座,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政协报》办报宗旨及社会影响的了解和认识。

  一条社情民意保护一条河

  2003年我在市政协办公厅工作,具体负责社情民意工作。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有真知灼见的政协委员,晋城市阳城县政协委员、水利专家郭天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于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对阳城电厂储灰场排污情况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5月,他撰写了《阳城电厂向沁河排污,威胁两岸居民用水安全》的社情民意信息。该信息数据确凿、事实清楚,影响到晋城市母亲河的生命。经市政协领导批示,我们把这一信息推荐给《人民政协报》。2003年6月16日《民意周刊》全文刊登了这一信息。7月3日该报记者专程来到晋城督促问题的解决,先是到阳城电厂实地了解情况,听取汇报。7月4日在市区召开由市政协、阳城电厂指挥部、市环保局、阳城县政协参加的专题协商会。《人民政协报》记者提出明确观点,要加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治污问题,拯救沁河。随后阳电指挥部积极制订整改方案,投资700万元新上一条废水排放处理线,2004年4月投入使用。后经国家环保局进行环保验收,认为阳城电厂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对防渗和废水排放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也予以肯定。在这条信息的办理过程中,我在《人民政协报》、阳电指挥部和政协之间积极联系沟通,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框架之后,我觉得做的这项工作更具意义。这种做法受到时任市委书记张少农同志的重视,2003年11月17日,他在《晋城社情民意》作出批示。随后,晋城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办复社情民意工作的通知》,社情民意信息具有了同政协提案一样重要的位置。

  一次人民政协报社组织的聚会

  2010年8月27日在省城太原参加了《人民政协报》宣传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市级政协主席和政协工作者100多位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重温了《人民政协报》走过的历程,学习了全国政协领导的批示,听取了人民政协报社负责同志的讲话,其中“《人民政协报》是全国政协的机关报,是政协系统唯一的一张大报,是各级政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她是一条了解大政方针的渠道,是一座促进联系、友谊团结的桥梁,是一个展示政协组织和各级政协委员履职风采的平台,也是一个指导开展政协工作的指南。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理论和政协工作中,其地位不可替代。”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地方政协的领导和同志充分发表意见,全国政协及人民政协报社有关领导认真听取,并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在市政协工作的十年中,晋城市政协殷理田主席、师建平主席亲自抓政协宣传工作,把做好《人民政协报》的发行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市的订阅量在地级市中一直名列前茅。在与《人民政协报》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这一环,一直放在心中、抓在手上、落实到位,这也许是与《人民政协报》结缘至今的原因吧。(作者为山西省晋城市政协原副秘书长 现为晋城市地震局局长)

 

 

编辑: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