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晚清风云晚清风云
李鸿章感情丰富 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
李鸿章家族照 资料图片
中晚清时期的一大批名臣,很多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诸如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不论是流芳千古,还是尚存争议,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
他们是怎样走上历史前台的?尤其是他们如何以寒门子弟的身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中国命运的?这神奇的一切要想说清楚,是个大命题,我们且还是从家书的角度去解密。这一回谈谈李鸿章的家书。
家世:
祖父时期的李家
还是穷困大家庭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一般定论他是“卖国贼”,但也有人说他不容易,清王朝割地赔款的责任不能全赖在他身上。这些历史疑问且不去辩论,有一点确定无疑:他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尤其在与洋人打交道、办洋务方面,是不二人选。他做得不一定全对,但他这个人很重要。
曾国藩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比李鸿章清廉、高大、谦和,更对得起士大夫的名称。然而,欧美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曾国藩寒酸,衣着不得体,说话也不得要领,装腔作势、捉摸不透,而李鸿章有贵族风范,个子高大,声音洪亮,谈吐得体,衣着光鲜,洋人更乐意跟他打交道。
李中堂真的如欧美人所言,是贵族吗?不是的,他的家族其实寒酸得很,看看他的家书就知道了。李鸿章成为朝廷重臣之后,在写给弟弟李鹤章的信里曾提到早年家境的不堪和贫寒:“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几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惟有支吾以对。”
老李的爷爷李殿华是个没有任何野心的农家子弟,曾经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栽了两次跟头后,心灰意冷,待在乡下守着那几十亩薄田和一座三进瓦屋过日子。家里人口多,田又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和财产性收入,李家穷得举债过日子。一到年终,前来索要债务、催着还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李爷爷也没办法,只好支支吾吾应对:“行,过一段时间还,请再等等……”
实在躲不过了,李爷爷就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李鸿章在家书里写道:“支吾终非久长计,即向亲友商借,亦渐为亲友所厌。”变了债务对象,不变的是偿还能力,欠着永远就是欠着,李爷爷因此成了亲友们眼中的“鬼见愁”,为人所厌恶。
在这无穷无尽、前仆后继的新旧债务中,李家的前途在哪里?人生在最关键的瓶颈时期,总得有个导师指点迷津。李家的导师就是姻亲、李鸿章称为“太伯父”的周菊初。周菊初的家境颇丰,常常接济李殿华,也不计较李家还不还债。李鸿章就在家书里感激地写道:“其时幸有姻太伯父周菊初者稍有积蓄,时为周济。”周菊初不仅从物资上提供帮助,还指点迷津,“并劝祖父以勤俭,并亟命儿孙就学”。他劝李殿华:兄弟,你工作要勤快些,用度要节省些。不过想要彻底脱贫致富,还得让你的儿孙读书啊。
得到了指点的李殿华发狠了,教训四个儿子,也就是李鸿章的叔伯父亲道:李家这么穷,爹爹我也没啥本事,但你们要争气,给我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从而让我李家彻底翻身。
从李鸿章的家书可知,他当年就生活在这么一个贫寒而充满励志色彩的家庭里。
传奇:
考场写出
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周菊初的指点对李家的发达起了指导性的作用,李鸿章在信中承认了周老的功劳:“吾祖父从其言,得有今日。”“非有周老太伯,焉克至此?”
李家四兄弟用功读书,很快见成效,开始有人中秀才了——他就是李鸿章的老爸、家里的老四李文安。接着,李文安又不断给这个穷困大家庭以惊喜:中了秀才后中举人,最后还中了进士。身份的改变让李家的地位在当地一下子拔高,“遂为庐郡望族”,成了庐郡的一大望族,所谓庐郡,就是现在的合肥。通过读书成为望族,这在当时是一条社会公认的上升通道,给了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一拨人一条上进的途径,通过科举出来的人才也能担当近代社会大变革的大任,他们学的八股时文其实还是有能量的。
李家发展的步伐在李文安的时候快了起来,但没有想到李鸿章这小子更快。李文安35岁中举人,39岁中进士,速度算快的了。而李鸿章18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就中进士,令这个家族加速度前进。
这些家族辉煌史就没有必要重复了,重点是科举这条人生上升通道,有没有一点创造性的东西呢?恰好记者手上有李鸿章当年参加秀才考试的试题,有趣得很,居然考的是一则爱情神话,要考生对这则美妙故事发表看法,也可以自由发挥改写情节。
作文题目是《天台仙子送刘晨阮肇还乡赋》,刘晨和阮肇是汉明帝时的两个农民,外出碰上仙女,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后来思乡欲归,两位仙女妻子送他们回去,结果回到家乡,却发现物是人非,人间已过几百年。考生李鸿章是怎么写的呢?
感情丰富的李鸿章极力描绘了相爱中男女的情状,这里不好展开全文,且摘一二以飨读者:“我见犹怜。携手而偕来洞口,相窥以笑,牵裙裾而同到仙家”,这是男女初见面时的相爱相怜,爱情充满神秘和温馨;“遇真奇遇,亏他前世能修。享此清福,可赋白头,共结丝罗,自必是天长地久,同偕琴瑟,应不致云散风流”,这是凡人与仙女在仙境结为连理的恩爱写照;“不无花草,枉自芬芳;仅有烟霞,为谁点缀?早知今日难逢,反恨当年轻别。”刘晨和阮肇这两个傻小子回乡探亲一趟回来,发现已找不到来时的路,仙女去无踪,旧日恩爱已云散,只剩下花草和烟霞,今日不能再相逢,只恨当年轻易离别,何等惆怅。
李鸿章满纸写的都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尽是缠绵悱恻,在封建时代,这合适吗?合适!这是安徽学政说的,马上录取为第一。这里不想说所谓的励志发愤,而是感叹当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那么没人情味。李家四兄弟到李鸿章这一辈,苦读出来的不是应试机器,而是有情有趣、有创造性的中华读书人。
感恩:
回报恩人
建家族慈善业
我们还是回到家书上来。李鸿章回忆当年家道艰辛的同时,也以满怀感恩的心情讲到姻亲周家的现状,“今周姻太伯之后,亦如吾祖之穷困,亟应筹款救济,以报昔日之功。”如今李家大恩人的后人也穷困潦倒,李鸿章决定实施救济,他写这封家书就是号召弟兄们回报当年的大恩人。李鸿章说到做到,自己先给周家寄去五十两银子,年底打算再寄去一百两银子。他还催促弟弟李鹤章,你如今经济状况也不错,“当可分任其劳”。
李鸿章在这个基础上又做进一步发挥,希望李家兄弟筹集十万银两,学习宋朝的范仲淹,“仿范文正之例”,办一个义庄,救济家族里的穷人。这个理想,不知李鸿章有没有做到,但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式的一种感恩模式,或者说慈善模式,自己经济富裕了,就开始接济家族和地方,从春秋时期的叔向到宋朝的范仲淹,都走的是这条道路。钱文忠教授就曾对记者说过:地方出去的高官贤达,都喜欢在家乡买田置产,表面上是用来收租的,其实他们多数分文不收,完全用来接济地方。
这种中国古典式乡情感恩,或许是我们的读书种子得以绵延不绝的一个原因吧。(刘黎平)
编辑:曾珂
关键词:李鸿章 考场写爱情故事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