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国民休闲体系:居民休闲意识不断增强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以下简称《报告》)于近日出版发行。《报告》称,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引领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国民休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休闲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
居民休闲意识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居民的休闲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重视自己的休闲权利,企业也更加重视员工的满意度,使得一般性休闲制度得到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同时,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居民的休闲时间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忙里偷闲”成为新的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居民工作日的休闲时间段主要集中于清晨、傍晚和晚间三个时段,并且在19点到22点是闲暇活动的“黄金时间”。相对于工作日休闲,节假日上午和下午进行休闲的比例上升很多。此外,在一年当中,居民休闲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7月、8月、10月以及12月,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月份的天气较适宜出行,同时我国新的休假制度所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也大多集中在这几个时间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的休闲质量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休闲时间总量不足,休闲活动较为单调,休闲空间范围较小,城乡居民休闲水平差距较大等方面。近期多地爆发的“广场舞”冲突事件就是居民休闲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而引发矛盾的集中体现。
休闲活动更加健康多元
《报告》指出,与居民的休闲意识觉醒同时,国家加大了国民休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国民休闲发展迎来更好的外部环境。国民休闲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也越来越显著。
调查表明,居民的休闲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动态化,但仍以文化娱乐类休闲为主。以往人们倾向于将闲暇时间消磨在家中,休闲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报、品茶聊天等,以相对静态的活动为主,尽管会在周末外出游玩,但频率并不高,工作日的晚上足不出户的占绝大多数。
近几年,家庭作为主要休闲场所的地位已经开始弱化,逐渐让位给图书馆、酒吧、茶室、练歌房、健身房、公园、近郊景点等,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用以进行各种动态活动。单就休闲观念而言,健康的休闲活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人们更多的用休闲时间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等。看电视、逛商场、打麻将等“亚健康”型的活动已经不再是休闲的首选项目。国人的休闲观念与过去的“休闲纯粹为了打发时间”这一观念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
《报告》显示,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民休闲迈入了新的阶段,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国民休闲体系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857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用于休闲和享受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国民休闲体系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 旅游 黄金时间 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