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书记扮记者“暗访”,几许无奈?
26日,中共云南省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昆明举行。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向云南省纪委全会述廉时透露,他曾在2013年戴着草帽和墨镜,以记者身份暗访当地乱占乱建现象。最终处理30多名违法干部。(人民网 2014年9月27日)
官员“微服私访”听民意、访民情古已有之,齐桓公、康熙、包拯等帝王将相在微服私访中体恤民情、惩治污吏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如今,云南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也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微服私访记”,并且此行“收获”颇丰,最终处理了30余名违法干部,把“全部烂掉”的领导干部“一锅端”,清除腐败“毒瘤”。
初闻此事,笔者和公众一样,既为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只知用权为己谋利”的官员受到惩处而拍手称快,也赞赏这位书记的勇气与担当。然而,细览新闻报道便知,刘建华的“微服私访”,不仅“搞了草帽”、“弄了墨镜”,乔装打扮了一番,甚至假扮了“记者”。如此才听到“真相”,即便上述准备皆为“暗访”而动,却也透出几许深深的无奈。
一则,针对昭通城区乱占乱建的突出问题,“当地多名干部前往调查,结果都无功而返”,群众对前往调查的官员“三缄其口”有何隐情?多名干部牵涉其中缘何查不到蛛丝马迹,是否有知情不报之嫌?二则,无奈之下,市委书记只好假扮记者亲自“暗访”,百姓为何对官员敬而远之,面对记者才敢道出实情?再者,书记暗访的结果固然是好,倘若基层所有问题都事必躬亲,长此以往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说到底,书记假扮记者暗访,结果给力的背后,诸多未竟之问更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城区乱占乱建“久治不愈”,政府部门职责履行显然存在问题,各自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致部门职权碎片化倾向愈加严重,不作为、乱作为频繁上演,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暗访”既是领导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的无奈之举,也暴露出民意诉求不畅、监督问责乏力的现实困境。
坦白而言,“微服私访”的确是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公众呼唤更多领导干部不妨多些刘建华式的“暗访”,多分谦卑,多些真诚,多份责任,常食人间烟火,常谙群众疾苦,常解百姓烦忧。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群众面对官员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民意诉求无处说的难题,笔者看来,完善制度约束才是治本之策,言路畅通才是关键所在。要健全法制,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建立问题长效解决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以“阳光”监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敦促党员干部自省自律、用权为民。对那些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部门和官员,理应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不放松警惕,不姑息纵容。同时,要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诉求保护机制,强化信息公开,保证合理诉求能被知晓,良好建议能被采纳,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如此,才能真正还政治一方“净空”。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书记扮记者暗访 微服私访 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