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南京市政协委员关注后青奥时代南京城市发展

2014年09月30日 10:30 | 来源:南报网
分享到: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城市蓝皮书》,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5项指标,对全国28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健康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南京进入2013年度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并进入5项指数均高于所有城市中位数的健康城市行列。

  缘起:借力青奥会,推进后青奥时代健康城市建设

  健康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次提出“健康城市”概念。其后30年间,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加入到健康城市建设行列。9月25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七次常委会议,聚焦“我市在后青奥时代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主题,并进行了协商讨论。如何着眼后青奥时代,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短板:存在一系列“城市病”,健康城市建设面临挑战

  “健康城市建设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到这个份上了。”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未易研究员说,从纵向来看,过去20多年间,南京通过承办重大赛事、重大会议,对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民生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记者采访得知,以举办重大活动为契机,南京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1994年—2000年的“三城会”、2000年到2003年的“世界华商大会”、2003年—2008年的“十运会”、2010年—2014年的“青奥会”四个阶段。朱未易认为,借助每一次重大活动举办的东风,南京城市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脱胎换骨新变化,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新格局。后青奥时代,从动态恢复到静态,从超常态恢复到新常态,归于平静后,城市永恒生命力和城市发展推动力的选择,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市政协委员顾晓春表示,从横向来看,近些年来,大连、上海、杭州、苏州、张家港、克拉玛依等6座城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健康城镇建设也被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健康城市建设,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新的动力。“每个城市的定位就是一张名片,对城市未来发展走向十分关键。”顾晓春说,国内兄弟城市像杭州提出品质城市、成都提出休闲都市,珠海、厦门主打宜居城市,西安、洛阳主打历史名城。南京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又有山水城林的自然风光;既有制造业的扎实基础,又有软件名城的发展潜力。借力青奥会,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就可以在新一轮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不掉队、有作为。

  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南京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突出难题和重大挑战。例如城市生态负担不断加重,环境自净能力不断削弱,交通拥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市政协委员、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引林说:“这些都是南京城市发展中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短板’。解决这一系列‘城市病’,无一不和建设健康城市密切相关,需要在今后一个个去攻克。”

  市政协委员彭宇竹说,在全省所有城市中,南京医疗资源总体上具有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分布不均。据统计,鼓楼区千人床位数为15.42张,而排名倒数的栖霞、雨花台、六合、浦口四区分别仅有4.14张、3.46张、3.39张和3.26张。近几年来,南京各大医院掀起一轮原址“扩建潮”,让主城区医疗资源更为集中。相比之下,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其病床使用率仅有一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

  “青奥会后工地复工,空气质量如何保证?”顾晓春说,根据南京青奥会公布的空气保障数据,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青奥闭幕,临时管制措施结束,空气质量怎么办,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南京的环境问题积弊已久。除了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劣势,重工业带来的燃煤、废气,以及常年进行的大规模建设,机动车的迅速增加等因素,造成南京雾霾天多。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发表的研究结果表示,南京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为VOC和颗粒物,石化是主要的VOC排放企业,钢铁、电力、施工扬尘是主要颗粒物来源。

  建言:后青奥时代健康城市建设,从5个方面定位,回答好4个问题

  打造健康城市,建设美丽家园。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如何做好“后青奥”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地把青奥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优势,既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又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健康城市建设从哪里入手,如何破题?对此,委员们提出,健康城市建设是个新课题,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治理、市民心态、民生改善等5个方面,谋划城市发展定位问题,回答好健康城市建设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政协怎么办等4个问题。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市政协委员陈定荣提出,树立“为人建城”理念,重点解决好“三个200万人”问题。他说,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达80%以上,处在全省最高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出台了区域城市化规划,提出以人为本,以城区现代化、郊区城市化、区域一体化为导向,到2020年,实现约200万常住人口市民化,实施约200万人居住的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和宅基地置换,引导约200万人进入新城新市镇。建议把这个大战略作为健康城市建设一个重要抓手。

  朱未易认为,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健康城市”下过一个定义,我国学者也有过不少的研究,世卫组织对健康城市有10条标准,并制定了12大类338项指标体系,非常详细。建议南京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特点的健康城市行动规划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将其与我市正在着手起草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体现整体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南京健康城市建设的坐标。”

  市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说,从以人为本理念研究健康城市建设,为人建城而不是相反。借力青奥会东风,南京在新城建设、老城改造、地铁建设、滨江风光带、明城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果,城市硬件相对完善,但在城市治理、环境治理、交通拥堵、食品安全、民生改善等软件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后青奥时代,一定要在城市休养生息、市民体味、内涵提升下功夫,有这样一个消化、吸收、延伸过程,给市民和中外游客一个重要的体验和分享机会,这样才不会形成断层,使南京成为青奥文化的传承者、传递者、创新者和受益者。

  记者采访得知,在这次市政协召开的常委会议上,针对健康城市建设,市政协还提出了一份《关于在后青奥时代推进健康城市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塑造健康城市的文化理念、调优健康经济产业结构、创造健康优美的城市环境、突出健康人文的社会关怀等10条建议。会后将形成建议案,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城市 健康 南京 城市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