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马拉拉联合国演讲: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
原标题: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被塔利班追杀的17岁女孩
2013年7月12日,是马拉拉的16岁生日,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了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布朗均参加了这一特殊活动。
和玛拉拉分享诺贝尔和平奖的是印度儿童权利活动人士萨蒂亚尔蒂,他的获奖也在印度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反应。
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王宗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个17岁的少女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很多人来说,17岁应该是一个最适合做梦的年纪,17岁的女孩应该是明艳活泼、无忧无虑的。但时对于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玛拉拉来说,年纪轻轻的她已经为女童教育权战斗了多年。昨天,玛拉拉以17岁的年龄和另一位印度儿童权利人士萨蒂亚尔希共同获颁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这一奖项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获奖者。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在该委员会宣布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萨蒂亚尔蒂和玛拉拉。
亚格兰: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认为,一名印度教人和一名穆斯林、一位印度人和一位巴基斯坦人,共同参与这场为教育、反极端主义的抗争,有重要意义。
对于巴基斯坦少女玛拉拉的获奖,媒体似乎并不意外。因为2013年,她就曾获得提名。而玛拉拉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塔利班控制着马拉拉的家乡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民众从事娱乐活动,并且严格限制女子接受教育。当时只有12岁的玛拉拉却勇敢地为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起了博客:一个巴基斯坦女学生的日记。
玛拉拉:1月14日,再也不能去上学了。今天去学校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好。从明天开始就放寒假了,但校长只告诉了我们放假的消息,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学,以前都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我猜想,是塔利班已经下命令,从明天开始禁止女孩上学。我很乐观地相信,新学期一定会再开始的。但当我离开学校时,我回望了一下校园里的建筑,好像我不能再见到它似的。
2012年10月9号,一名塔利班人员袭击了马拉拉搭乘的校车,开枪击伤了她的头部,导致她颅底骨折、左侧下颚骨关节受损、脑部受损,命悬一线。塔利班扬言说,袭击是因为玛拉拉不接受警告、坚持上学,总是说不利于塔利班的话,如果她幸存的话将再次发动袭击。但是9个月后,劫后余生的玛拉拉再次出现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
玛拉拉:今天,我很荣幸的站在这里,在枪口下,我意识到笔和书本的重要性。有一句哲言说,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死去的只有软弱、恐惧和绝望,由此生长出来的是力量、动力和勇气。我还是那个玛拉拉,我的抱负没有变、我的希望没有变、我的梦想也没有变。
作为女童教育权的主要代言人,玛拉拉并没有因威胁停下她奔走呼号的脚步。她的事迹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什么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有着远远超出同龄人的勇气和力量。
欧洲议会主席马丁舒尔茨:这个女孩所经历的斗争无法和我们现在所做的相比较,这是一个被谋杀所威胁的少女,一个11岁的女孩被告知将被杀害,仅仅因为她想要上学读书。想象一下她所表现出的勇气。就我而言,在21世纪,玛拉拉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品格。
2013年4月,马拉拉登上了美国《时代》的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7月,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定为“玛拉拉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发表讲话时说,极端分子袭击玛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那就是一个拿着书的女孩。昨天,玛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传来,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发言人对此表示谴责。而身在英国伯明翰的玛拉拉则召开发布会,她说,这么多的人为争取儿童权利工作着,自己非常高兴,从不感到孤单。
玛拉拉:当时我在上课,老师进来告诉我说我有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然后他说,你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祝贺你!得奖让我感到很荣幸,这会激励我继续前进,我们想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在宣读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时说,印度反童工活动家萨蒂亚尔蒂长期专注于维护儿童权益,反对使用童工、反对残酷剥削儿童,并且对涉及儿童权益的重要国际公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印度,萨蒂亚尔蒂获得诺奖之后,童工的生存状况也终于被投射在聚光灯下。留学印度的中国留学生刘晓雨说:
刘晓雨:在他们的首都新德里会见到特别多的童工,那些可怜的小孩大概就7、8岁,个子又不高,特别瘦,体重都不到国内正常小孩的一半,瘦到眼睛大大的。而且他们做的工特别重,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会搬大概有30几块砖,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成年人可能都够呛,还有小女孩也就7、8岁,跟着父母一起在富人家里做事,就整个一栋房子好几层,他们每天就是跪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擦,有时候小孩的膝盖都磨破。在工厂里那些更不说了,印度就是人口多,连正常的生活都没法保障,教育完全都谈不上,就为了生活、温饱,这些小孩都要特别早的出来干活,挣一点算一点,五卢比也是五卢比,一块钱也是一块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胡仕胜认为,在当前反恐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归属主要出自两方面的考虑:
胡仕胜:颁奖给玛拉拉实际上就要表明国际社会反对极端政治现象,或者是暴恐文化,同时对于整个巴基斯坦社会论文来说,颁奖给玛拉拉也是进一步鼓励那些反对封建保守,甚至暴恐文化的势力,具有一种要建立更加包容的,更加世俗的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马拉拉联合国演讲 诺贝尔和平奖 玛拉拉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